记游白水岩文言文翻译,记游白水岩中浴于汤池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四 )


这其实是一篇文艺评论 。它精辟的品评了王、吴两人画幅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许多独到见解:画作不但要如“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而且要如摩诘“得之于象外 , 有如仙翮谢笼樊” 。诗人首先展示了两位画家不同风格的两幅画作,然后再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使读者读之不味,诗意盎然,决然不同于面目可憎的说理诗 。
苏东坡的诗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 除了清新刚健外,也写了一些平和枯淡的作品 。他谪居儋州时一些描写窘迫生活,却显露一股旷达心绪的作品 。如《新居》: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 。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 。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 。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 。俯仰可卒岁 , 何必谋二顷!”
他晚年心崇陶潜,写了一些和陶诗,如《和陶贫士七首》、《和陶游斜川》、《和陶杂诗十一首》等 。这些诗都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 性灵得以完全解放的境界 。
苏东坡诗歌总的艺术特色是自然奔放,挥洒自如,而他的这一特色又带着宋代诗歌的时代特点 。宋诗的总体特点是“以文字为诗 , 以议论为诗 , 以才学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这也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地方 。唐诗已经抢占了诗歌的至高点,要想能有所发展,必须另辟蹊径,苏东坡追求自由地表达 , 自然就有了这种诗歌创作的尝试 。
“以文为诗”是指苏诗的散文化倾向,他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和字法引入诗中,常常用直叙和铺陈排比的手法 , 如《新城道中》“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等句,虽然是一些平淡的叙述性语言,可是其间伴随首具体的、感性的描绘,因此仍然充满诗意 。在苏东坡的古体诗中通常是用散文化的结构,如《王维、吴道子画》、《白水山佛迹岩》等,在布局谋篇上讲究变化多端而又脉络分明,颇见艺术匠心 。但散文化的句法和字法有时也削弱了诗歌语言的精炼和形象性 。
苏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议论化 。结合形象融入有感情的议论,对抒写的自由和行文的流畅有所帮助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颇具理趣的指出了人生的暂短性、流逝性,虽有议论成分 , 然而由于比喻贴切,却不会令人生厌 。苏东坡的哲理诗则是哲理和形象的结合 , 理和情的统一,在艺术上独树一帜 。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借庐山景,引发了一个令人深省的哲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
“以才学为诗”是苏诗的第三个特色 。典故可以增加诗歌内涵,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苏东坡能够把典故运用自如恰当,而且往往语意翻新 。如《祭常山回小猎》中“圣朝若用西凉?。子鹩棠苄б换印本吞械卦擞昧诵话拢?以此表明自己为国效忠的激情 。在苏诗中象这种用典是比比皆是 。苏东坡还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巧妙贴切,了无痕迹,如“只恐夜深花睡去 , 故烧高烛照红妆”“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都是他巧用、妙用前人诗意成功例子 。可能他的诗歌有时过分逞才使气,重复用典 , 却削弱了诗歌的感染力 。
(二)铁板铜琶东坡词
在《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段佚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正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 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在当时该幕士真是眼光独到,一言说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词派特点 。明代张诞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诗余图谱》)这已经肯定了两种词体并存的局面,不存在贬此褒彼的问题 。苏东坡的贡献就是在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