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白水岩文言文翻译,记游白水岩中浴于汤池中的于是什么意思( 七 )


最能够体现苏东坡的生活情趣和智慧灵光的是那些博人会心一笑的随笔、书简、题跋、寓言等 。他们是东坡最可爱者,“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袁宏道《苏长公合作引》)这些作品是他性格升华、思想的结晶 。它们的内容极其广泛,或抒人生感慨,或讲身边琐事,或述风土人情,突现了一个历经磨难而旷放豁达的坡公 。艺术上体现出信手拈来 , 漫笔写成的特点 。譬如在他的一则“信笔自书”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覆盆水于地 , 芥浮于水 , 蚁附于芥 , 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 , 水洄,蚁即径去 。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这其实是一则寓言 。苏东坡晚年遭贬海南儋州,他自认为无生还希望,“环视天水无际”,感叹道:“何时得出此岛耶?”在千思百虑,不得其解的时候,他突然从大自然中领悟到“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能写出这种奇思妙想实在是坡公的造化,是他超然处世的心态帮了他 。其它像《三老人论年》、《二红饭》、《记赵贫子语》、《二措大言志》等随笔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着哲学的和情感的深度 。他的书简,如《答秦太虚书》、《与侄孙之老》、《与谢民师推官书》等篇也都是娓娓写来,真情坦露,文如其人 。他的题跋 , 如《评韩柳诗》、《书吴道子画后》、《题杨朴妻诗》也都是篇幅精短,内容丰富,寥寥数笔中就取得了神采飞动的效果 。
以上所说是为了介绍内容的方便而进行的分类简述,实则苏东坡的散文个性是一致的 , 都是从作者性灵中流出,如行云流水 , 随物赋形,嬉笑怒骂 , 皆成文章 。正如《自评文》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此乃作文最高境界 。
(四)独树一帜东坡论
苏东坡的文学创作理论始终没有形成理论专著 , 而散见于他的散文、随笔,或者诗词当中,是其在总结前人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的体会和经验,有独到之处 。在前面的论述中虽已经有所涉及,但未作专门的讨论 。本节试图从他的诗论、词论、文论诸方面加以阐述 。
苏东坡的诗论最多 。他从诗歌的社会作用、艺术规律、风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提出了“有为而作”、“诗贵传神”、“天工”、“清新”、“枯淡”等观点 。
“有为而作”是指诗歌要有揭露现实弊病的内容,要有诊治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他赞扬颜太初的文章:“先生之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 , 言必中当世之过 。凿凿乎如五谷 , 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 。”这也是针对当时诗歌创作中“好奇务新”,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而提出的,是他“有为而作”的体现 。
他的“诗贵传神”理论包含了两层含义:一、诗歌要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 , 表现出事物的个性特点 。如在《评诗人写物》一文中说: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花》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 , 辨杏有青枝 。”以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也 。
这里的赞赏的三首诗,都反映出不同事物的特性,写出不同事物的内在神韵 。“其叶沃若”是桑树所特有的神态:咏梅不会认为是咏桃李;咏白莲也决不同与咏红莲 。他批评石延年诗,不是因为词语不工,而是说他不懂写物传神的道理,把红梅比桃杏,认为区别只在于青枝绿叶的有无,专务形似 。二、要表现作者的神情意趣,通过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联想 , 达到“境与意会”,然后捕捉最能表现诗人神情意趣的物象加以描写,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题渊明饮酒诗后》中的评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索然矣 。”采菊东篱,无意望山,而偶然抬头,南山恰巧被他看到,于是发为吟咏,才达到如此情景交融的境界 。苏东坡之所以强调“望”字不及“见”,是因为“见”字既描绘出了自然景物的幽静的神态,也表现了诗人自由闲适的神情意趣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