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原文、作者,王珪《金陵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 。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景,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 。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 。“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 。“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
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 。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 , 感触必深 。“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 。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 。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 。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 。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 。《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
《金陵怀古》原文及赏析4原文: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
诗词赏析: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 。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 , 隋军攻陷金陵 , 《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 , 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 。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 。“松楸”,坟墓上的树木 。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 。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 。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 。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英雄 , 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 。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 , 地形相似 , 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 。“惟有青山似洛中” , 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 。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太和原文、作者,江南曲五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 荆门西下原文、作者,荆门西下赏析
- 腊岭戏书原文、作者,戏书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作者,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 绝句二首杜甫原文,《绝句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 红袖点灯苦读书是什么意思,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什么意思 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原文
- 罗浮梦原文、作者,花犯·苔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茂林原文、作者,茂林修竹写的《黑铁之城》结局是什么?
- 南京为什么叫金陵,南京为什么会被叫做金陵?金陵这个名称怎么来的?
- 鲍氏之子寓意,​鲍氏之子的寓意及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