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爬山,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五 )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 , 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 ,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 , 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 , 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 , 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 , 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 。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溼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
“重阳酒”即“菊花酒” 。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 也叫重九 。这一天各地活动丰富: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等,并不局限于老人 。
在南京 , 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这些都是老南京过重阳节的必备“节目” 。而这些活动都来源于重阳节的传说 。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望远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风俗尤为盛行 。当时居城南登雨花台;城中登北极阁;城北登幕府山 。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 。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