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艺术与人生的格言( 五 )


作者一直强调绘画的“内在需要原则”,并进一步对绘画的形、色等要素与心灵的关系作了独特的解释 。比如谈颜色,他认为“颜色是直接对心灵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色彩是琴键,眼睛是音锤 , 心灵是绷满弦的琴”,颜色经由视觉通道拨动心灵的琴弦 。这在现在对于我们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 一切行动发于本心,终于本心,最后反馈本心,心有感悟,才是被内在需要的现实活动,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什么是真正被需要的活动,如何合理有效地达到目的,如何得到正面积极的反馈 。这是我们自己精神世界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工作中的黄金宝典 。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又重复,什么是我们真正追求的?或许艺术只是一个抽象的代表 。认清自己,不变本心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才是真正的“人生艺术” 。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艺术与人生的格言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论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人人都想追求得到艺术,我们做事的最高境界都是要具有艺术性的 。我们教学生不仅教对的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教的艺术性 。我们盖房子时 , 不仅要结实牢固,经得起地震 , 更要好看,也是要追求艺术性的 。我们的外交也要讲艺术性的 。其实各行各业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艺术性,人的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都需要艺术性的 。艺术就是美 , 是一种境界,让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 内心深处产生震撼,能让人赞叹不已 。艺术在哪里呢?随着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而出现艺术 , 艺术伴随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而形成 。只要有人类活动的领域,只要有客观物质存在就可能有艺术 。可以说艺术无处不在 , 只是我们在我们从事的领域创造不出艺术,发现不了美罢!艺术伴随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而产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而得到发展 。我们最初盖的房子只讲究牢固和实用性,随着文化的前进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我们盖的房子就要追求艺术性了 , 就要好看了,也就能够实现得了 。也就是有了艺术的设计还要有技术的支持才实现的 。艺术跟劳动生产活动是相关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就出现了艺术品 。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我们的雕塑等等,这些艺术跟劳动生产就分离开了 , 成了专门供人们欣赏了的东西 。但并不是艺术就跟我们的认识活动,生产劳动就完全分离 ,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仍然要追求艺术性的 。人的各种活动中仍然要讲究艺术性的 。也就是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的 。我们的音乐最初是古人祭祀时演奏的,现在的音乐大多数是专门供人欣赏的 , 也存在祭祀时表演奏乐的,一些偏远农村仍然存在着祭祀活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 生产活动的工业化,导致艺术纷呈多彩的,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艺术 , 这叫艺术的多样性吧 。艺术虽是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分不开的,但艺术要通过人的主观性来了解和发现,通过人的主观性来认识艺术和欣赏艺术的 。艺术离不开客观世界 , 艺术是客观存在的,艺术的认识却是主观的 。对艺术的认识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认识艺术的主体的素养,知识水平不同 , 得到的感受总是不一样的,艺术不是人人都能懂的 , 不是人人总能发现艺术的存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艺术的欣赏也是不一致的 。我们的古人认为胖的才可能是美女,而我们今天的美女大概是不会胖的 。米勒的画在他活着时是谁都买得起,死后却是很昂贵的 。这也说明艺术的欣赏跟社会的发展有关的,会改变的 。对艺术的欣赏也跟主观的心情有关的,境由心生 , 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这味道了 。艺术的形成跟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分不开的,要能创造艺术,要发现艺术我们必须要进入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 。很多有名的画家都到了痴迷的境界,平常人眼光看他们就是疯子的 。我们要会思考 , 要在某个领域懂得思考,会感受才能创造和发现艺术的 。要会思考很不容易做到的,必须是要能超出大众的思维方式,要超越普通人的思考 。要有很深的造诣,熟练的技巧才可能创造艺术 , 你没看见天天练习画画,也不一定能成为艺术家 。所以要成为艺术家是很辛苦的事,要在某一领域刻苦钻研 , 刻苦训练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当得了大师 。艺术的欣赏也很讲究的,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到它的真谛 。但艺术的创造和发现要比欣赏困难得很多 。你的思维方式 , 你的认识,你的技巧等很多都制约着艺术的创造和发现 。所以我们要想成为艺术家就必须耐得住寂寞的 。要把别人喝茶谈天的时间用在探讨学问上 , 在这领域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在这领域才可能具有艺术性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