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 二 )


大凡聪明绝顶的人物都有强烈的嫉妒心,帝王第一,将相第二.一山不容二虎,仿佛是一条铁的定律.周公瑾不是就有过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吗?凤雏卧龙同事一主,仿佛逃出了这一定律,其实没有.好在凤雏趁早死了,要不然,说不准哪一天一不小心成了反贼,糊里糊涂就成了刀下之魂哩!魏延本是文韬武略兼备的人才,素以知人著称的诸葛亮无疑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他不会让魏延成长起来.在蜀国决不能再出现一个张孔明李孔明什么的,只能有一个诸葛孔明.试看蜀国上下,除了几个能征善战的五虎上将.一个死了放心的庞士元,还有几个站得出来,能与吴魏豪杰之士争勇斗智的像样人物?魏延本是一个,但被扼杀了,姜伯约当是一个,但被延误了(孔明旦夕将亡之时,才将几本破书授予他).后来的蜀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政界军界出现了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一个孔明五丈原撒手归天之后,竟要让北伐大军全军撤回.三十万大军,千里北伐,无寸功而返,实在可悲可叹,如此狼狈的局面,难道不是孔明压制人才造成的吗?
魏延在一场大阴谋向他袭来之时,还这样说:丞相虽亡,吾今尚在,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此时的三军之中,有的在为丞相之亡唏嘘堕泪,有的在为争权夺利奔走不暇,有的在谨依丞相之命搞窝里斗.鼠雀之辈,焉能成就蜀汉大业?而作为继孔明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魏延则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坚信自己有能力统率三军完成北伐任务.铿锵之言震群山,冲天之志贯长虹.可悲的是,此时的他正是别人暗算的对象,已经落入阴谋设置的陷阱中.
作为文学人物形象的魏延,成为叛贼,遭到读者的唾弃.今天,我们不管怎样替魏延申辩,似乎都显得毫无意义,因为魏延毕竟真的反了.但是,我们只要细读小说,就不难发现孔明是怎样巧设陷阱,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魏延引入陷阱的.详考孔明的锦囊妙计,以四字概括:一是压,二是激,三是逼,四是诱.
压,前文已经用大量篇幅讲明,实行长期的政治压迫和身心压迫,养成魏延强烈的反抗心理,为后来所谓反叛奠定基础.
激,此次北伐,魏延本是继孔明之后的最高军事统帅,孔明归天之后,魏延理应总领兵权,号令三军.但孔明却暗度陈仓,把兵权交给杨仪,此人不但功勋不著,官位不显,而且秉性过急,不能容物,向与魏延不合.二人各怀恨心.孔明则巧妙地利用二人积怨已深不可调和的矛盾,激起事变.
逼,魏延烧毁桟道,阻杨仪回蜀,本是胁迫杨仪交出兵权,飞章奏报杨仪造反,实是希望得到朝廷支持,解决事变.在魏延等候消息的时候,蜀军却对他采取了军事行动.狗急跳墙,人急造反,反亦在情理之中.可谓逼良为娼,逼上梁山.
诱,在杨仪强大的军事威胁之下,魏延仅想到了投魏,一走了之.但孔明却不甘心事变这样发展,于是让马岱引诱魏延: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魏延大喜,遂引兵直取南郑.至此,严丝合缝地坐实了魏延的反叛罪名.
魏延之反,实是孔明一手设计,巧妙构陷造成,不仅害了一个魏延,也毁了一个蜀汉政权.魏延本无反心,魏延之反,实不反蜀汉,只是反压迫.孔明对魏延的压迫发展到忍耐的极限之时,必然要发生此次事变.从魏延一方看来,这是一场维权之争.烧绝桟道之举,虽然方式不当,但魏延已经意识到这点,接二连三飞章奏报杨仪造反,实际上是对朝廷的信赖,希望得到支持,尽早结束事变.后主令董允假节释劝,实合魏延之心.由此可见,魏延之反实属诬枉之罪.他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造反的组织,纲领,计划,更无蓄谋.曹操曾劝魏延归降,遭到魏延大骂,可见魏延实无反心.蒋琬曾说过:丞相素疑此人.一个素字,可见孔明蓄意构陷之心早已存在.费祎曾请孔明早给魏延一个妥善的安排,孔明却说,吾自有法(这已是魏延悲剧的伏笔),可见陷害魏延之法早已成竹在胸.魏延冤死的悲剧,孔明实在是难逃其责,也难脱其罪.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