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怎么死的,魏延怎么死的( 六 )


这里要注意的是:马岱是奉了杨仪的命令追杀魏延的,从后来的情况看,杨仪是下了斩杀魏延的命令,马岱只是执行了杨仪的命令 , 马岱杀了魏延后 , 还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
魏延之死的第一个责任人是:魏延本人 。他本来可以不死的,只要服从诸葛亮的命令,就没有人会杀死,杨仪也没有借口杀魏延,只要到了成都 , 杨仪就会被解除权力,由蒋琬担任诸葛亮的接班人,到时候魏延可能还是当他的汉中太守 。
但是魏延偏要作死,先烧栈道,还攻击自己人,这就是犯罪,按蜀汉法律,杀了魏延也是对的,所以魏延本人是第一责任人 。
魏延之死的第二责任人是杨仪 。杨仪明显是公报私仇 , 明明可以不用杀魏延的,杨仪下的命令却是杀,本来可以把魏延抓起来到成都问罪,但杨仪没有,选择了杀,还杀了人家三族,杨仪太狠心了 。
魏延之死的第三责任人是马岱 。毕竟是他亲手杀了魏延,虽然是听从命令行事,但王平能变通,马岱没有变通 。
另外 , 正史上的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 。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 魏延的确是被马岱追斩的,而且最终夷灭三族 。但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其实是存在疑问的,我个人更倾向于魏延没有谋反,只不过是诸葛亮死的太突然,之后蜀军内部魏延、杨仪发生内讧,最终魏延失败被杀 , 还被加上了谋反的罪名 。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 , 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殁 , 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 。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 , 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 , 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 , 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 。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 。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 。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相比之下,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更为可信 。
魏延之死责任在他自己 , 咎由自取 。刘备和武侯都是对的起他的 。他的功劳和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所以他能官居要职威震一方 。但是他缺乏全局观念 , 不能以大局为重 。因私废公 。胆大妄为 。至使同僚不睦,反目成仇 。你要升官可以向朝廷申请,不应该飞扬跋扈,一意孤行,向杨怡发难 。这样做可能会给敌人早造成可乘之机,导致蜀军遭受重大损失 。这种行为属于兵变,置其死罪很正常 。这是愚蠢的例子,死不足惜 。杨怡之死在于他的功劳与魏延相比,微不足道 。属于人微言轻之人,杀死魏延这样的重臣,他激起了民愤,尤其是一些有功之臣 。抓魏延应该,杀魏延不应该是他,他没有这个资格,所以也死不足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