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陵夜泊原文、作者,荆溪夜泊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八 )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

彝陵夜泊原文、作者,荆溪夜泊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枫桥夜泊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枫桥夜泊原文及译文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
2、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3、白话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
彝陵夜泊原文、作者,荆溪夜泊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张继《枫桥夜泊》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举进士,天宝十四载(755)一月 , 安禄山之乱爆发,张继曾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 。肃宗至德中曾任御史 , 代宗大历年间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今江西南昌)盐铁判官 , 没于洪州 。著有《张祠部诗集》,《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三首又二句 。
《枫桥夜泊》一作《晚泊》,一作《夜泊松江》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七《桥梁》说:“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 , 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阊门即苏州城西门 。
首句写黎明时所见到的景象 。“乌”指乌臼鸟,其特点是一到天亮时就会叫,如南朝民歌《读曲歌》说:“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将乌臼鸟与雄鸡相提并论,可见它们都会黎明即啼 。“霜满天”实际上是霜满地,指到处都是白花花的霜,再说黎明时天色与霜也比较接近 。“霜满天”也表明已进入深秋初冬时节 。
后三句倒叙昨夜停泊在枫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 。次句写作者晚泊枫桥的目的是为了睡觉,但是他迟迟没有睡着,以至于见到了“江枫”和“渔火”这些令人分外忧愁的景色 。“江枫”是深秋时节标志性意象,早在战国时代,宋玉所作《招魂》的最后就写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 魂兮归来哀江南 。”其意境与诗人所见之景、所怀之情非常吻合,所以诗人在诗中化用了这一意境 。不过“江枫”也是诗人所见之实景 。因为与张继同时的刘长卿在《登吴古城歌》中写道:“天寒日暮江枫落,叶去辞风水自波 。”他在《秋杪江亭有作》中又说:“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既然刘长卿能看到苏州地区的江边枫树,张继当然也能看到 。“江枫”这一意象在诗中表达了忧愁的情绪 。“渔火”反衬了夜晚的深沉与黑暗,同时也很容易使诗人联想到捕鱼人一家在船上团聚,而自己却孤身一人漂泊在水上 。
三、四两句写诗人直到半夜三更都没有睡着 。明人王鏊撰《姑苏志》卷二十九《寺观上》云:“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相传寒山、拾得常止于此,故名,然不可考也 。”可见寒山寺与枫桥相距不远,而夜半又非常寂静 , 故诗人能清晰地听到钟声 。夜半钟声既打破了半夜的寂静,又凸显了半夜的寂静 。
总之,这首诗写诗人夜泊枫桥时,整个晚上都愁得没有睡着觉 。作者为何如此忧愁呢?从前面所介绍的写作背景中可以看出 , 他的愁里交织着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 。这首诗之所以成了写愁的代表作,还在于作者将这种深深的忧愁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此诗成功地采用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地展现了静寂的世界 , “月落”、“江枫渔火”写所见,“乌啼”、“夜半钟声”写所闻 。“月落”写天之远,“霜满天”写地之广,所写又都是深秋季节的典型景象,它们都承载了诗人深深的忧愁 。作者还巧妙地将所见、所闻、所感糅合在一起,诗人通过“乌啼”引出“月落”与“霜满天”;通过“钟声”使作者想到已经“夜半”,想到自己在“客船”上,“独在异乡为异客”,尚无归宿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此外,该诗采用的倒叙手法也增色不少,作者将黎明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置于开头 , 先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而将“夜半钟声”置于最后,又让人回味无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