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有那些习俗( 四 )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 , 以吃为主 。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 。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 。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丰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 。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 。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 。守岁其意有二 , 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 。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 。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再搞些娱乐活动 。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 。年轻的推“牌九” , 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 , 玩“升官图” 。
除夕子时接神后 , 全家要进行团拜,团拜最早出现在汉代为官方朝拜皇帝之礼 。老北京的团拜从清代盛行 。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 , 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 , 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 。给压岁钱的习俗起于清代 。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 , 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 。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 。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 。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续二千多年至今 。它还将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向后人向世界传播这古老民族文化信息!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 , 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 。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
就北京地区来说 ,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 , 就开始有了“年味” 。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 , 蒸馒头,置办年货 , 贴“福”字 , 贴年画,剪窗花 , 贴对联 。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