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哪些,庆祝春节的目的或意义( 五 )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 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春节消费也由传统的置办年货发展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贺岁作品、产品工艺、休闲娱乐等节日产品和服务 。
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 , 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 。
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 。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 , 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庆贺潮流 。
“春节经济”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尽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依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 。
欢庆春节的重要意义2
第一 , 提炼宣扬传统年俗的现代文化内涵 。
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 。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 。
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 。如放鞭炮 , 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 。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 。
可以说,春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演变的 , 并且产生了为现代人喜欢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居民燃放更富观赏性的烟花代替注重声响的鞭炮等 。拜年方式的演变更具代表性 。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礼仪 。如今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礼仪,绝大多数地区则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为主 。
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是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 , 北京每年春节都要在地坛、龙潭湖、白云观、琉璃厂等公共场所举办庙会,很受群众欢迎 。各庙会几乎每天都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 。旧时的庙会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集会,现在的庙会以游艺、娱乐、贸易为主,祭祀活动很少,地坛、天坛等庙会的祭祀仪式只是展演性质 , 琉璃厂、世纪坛等庙会则没有任何祭祀活动 。当然,由于过去多年的社会环境因素,春节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转型 , 其现代性仍需要加强 。
第二,开发、宣扬春节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 。
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 , 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等 。
节日纪念物对于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 。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 , 已经在族群成员的内心积淀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情感,这表现为到了节日期间 , 如果不遵行特定传统习俗,个体成员会感受到情感失落 , 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团聚,会感觉年节生活过得不完满 。但是这种节日情感也不是无条件地一代传一代的,需要借助节日里特定的仪式、活动来传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