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闽|度过凛冬,作家李西闽战胜了抑郁症


李西闽|度过凛冬,作家李西闽战胜了抑郁症
本文图片

“我觉得既然一下子治不好 , 我就选择和疾病和平共处 , 疼痛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 发作也是正常的 , 我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很多 。 ”
文 / 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人员 杨楠
遇到李西闽是在一个聚会上 , 他当时正在说自己对抗抑郁症的经历 , 说过去八年都在与魔鬼搏斗 , 如今终于能与魔鬼和平共处 。 他说得激动 , 仿佛这是他人生最了不起的一件大事 。
他曾经在部队服役 , 后来以写恐怖小说为业 。 他在汶川地震中被埋76小时 , 不吃不喝不能动弹 , 靠着求生欲和意志力等来了救援 。 后来他写了长篇散文《幸存者》 , 获颁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 。
“当初 , 以为获救后一切都会随风飘散 , 没有料到 , 活下来的总是被噩梦缠绕 , 比以前更加胆小 。 有点风吹草动 , 内心就瑟瑟发抖 。 特别是独处时 , 恐惧感就像潮水将我淹没 。 ……我摆脱不了噩梦 , 我就是站在人群中 , 也倍感孤独 , 仿佛自己就是个孤魂野鬼 , 那些生命中的色彩似乎和我无关 , 难以照亮我黑暗的心灵 。 活着 , 很无奈 , 也很愧疚……我背负着来自许多不同方向的压力 。 ”他在《幸存者》的前言中写道 。
对抗抑郁症是件大事 , 其中的艰难与勇敢甚至超过了被埋的那76个小时:因为痛苦太漫长了 。 他写了三本和抑郁症有关的书:《救赎》、《凛冬》和《我们为什么要呼救》 。

李西闽|度过凛冬,作家李西闽战胜了抑郁症
本文图片

获救后三年 , 李西闽都认为自己的心理创伤是灾后正常情况 。 他不敢坐地铁 , 轰隆隆的声音让他想起地震时地底传来的轰鸣声 , 心脏憋得要爆炸;他时常感到旧伤疼痛 , 随身携带止痛片 , 钢筋曾经穿过他的肋骨;噩梦连连 , 地震发生是一瞬间的事情 , 来不及反应 , 但梦境越来越清晰:石头是怎么砸下来的 , 钢筋是怎么穿过身体的 , 还有声音 , 钢筋和肋骨摩擦 , 与磨牙相似;他在梦中焦渴 , 饥饿 , 有时发不出声音 , 有时又在呐喊;他感到孤独和内疚 , 为什么是自己活下来了 , 自己活下来和别人活下来又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一篇题为《汶川地震幸存者的创伤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论文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结论:30-40岁的已婚幸存者更可能产生创伤性应激障碍 , 表现为高程度的创伤性事件闯入(记忆闪回、噩梦等) , 更高程度的创伤表现是对创伤性时间线索的回避(比如不敢坐地铁 , 不敢看地震相关信息) 。 这一研究结果与国际主流研究结果相似 , 学者普遍解释 , 因为中年人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 就业、家庭需求和重建家园等各方面压力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创伤 。
地震发生时 , 李西闽的写作事业蒸蒸日上 , 家庭和睦 。 他靠着回忆妻女、父母兄妹 , 还有朋友和仇人度过了那76个小时 。 他想 , 如果能活下去 , 名和利对他都不重要 , 能得什么奖 , 书能卖多少册 , 都不再重要 , 只要能活下去 。
这一切确实不再重要 。 李西闽住在上海徐家汇附近 , 他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 , 觉得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 , 有呼吸 , 有声音 , 有行动 。 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年迈还是年轻 , 这些都不重要 , 重要的是活着 。 “假如我死在废墟中了 , 这些景象就永远也不会出现在我的眼帘中了 , 我会渐渐地被人淡忘 , 就像从来没来过 。 活着的人了解到的只是死亡数字 , 而大多数死难者的名字无人提及 。 ”李西闽说 。 眼前是繁华 , 但他想到了川西的废墟 。 他不敢落泪 , 因为他是个幸存者 , 没有权利悲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