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节的风俗,春节的习俗及其他习俗

1、春节的习俗及其他习俗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 , 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具体介绍如下:
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
2、春节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 , 极尽天伦之乐 。
3、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4、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 , 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
扩展资料:
1、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 。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 。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
2、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 , 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 , 作为会利市 。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 , 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 。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 , 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民俗  百度百科_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和春节的风俗,春节的习俗及其他习俗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人们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要前前后后的庆祝一个月的时间,很多关于春节的习俗也是很有趣的 ,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欢迎查阅!
目录
春节名称的由来
春节的习俗习惯有哪些
过年春节习俗盘点
春节名称的由来
春节的渊源虽然自夏商周以降 , 由来久矣,但是历史上的中国年节只有春节之实 , 并无“春节”之名 , 真正给年节冠以“春节”称谓的则是辛亥革命改元之后 。
1911年12月31日,湖北军政府发布题为《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的通告 , 指出:“现奉孙大总统谕,中华民国采用阳历,期于一新耳目,与世界各强国共进文明 , 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日” , 并要求“出示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遵照毋违” 。1912年1月1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从这日始,中国使用阳历纪年,称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从此,农历的正月初一 , 则不再被称为“新年” 。由于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 , 同时也为区别世界公历的新年,所以民间就开始出现了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久而成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自此 , “春节”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国的节日法典,至今未变 。山此追溯春节一词的来源,如果从辛亥革命改元算起只有95年历史,而如果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算起则只有57年历史 。
〈〈〈
春节的习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习俗:过“除夕”
春节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 。从前,除夕这一天晚上 , 有些人家要请天上的神仙下来和人们一起过年,祈求他们保佑全家平安 。解放后,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习俗却保留下来 。除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不少地方还得通宵不睡觉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 。这种熬夜表达了人们盼望新春快些到来的愿望 。
春节习俗:吃饺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人民有吃饺子的习惯 。
三国时代,我国就有饺子这种食品了 。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里 , 曾发现过一盘饺子 , 样子和现在的差不多 。从前,人们在包过年饺子的时候 , 要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点金银或是珠宝 。谁吃到了就算谁有福气 。现在人们不信这些迷信的说法了,可是有人还是愿意在饺子里包上一点特殊的东西 , 象一片苹果、一办桔子或一粒红枣 。看谁能碰巧吃到 , 这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
春节习俗:贴春联
春节,许多人家的门上都贴着大红春联 。
战国时期,我国就有春联 。那时候的春联是在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t0)、郁垒(创)”的字样 , 叫“桃符” 。传说神豢和郁垒是专门惩治恶鬼的神,把它们贴在门上,可以避免灾难 。到了五代的时候 。有个皇帝在“桃符–l题了字 , 这就是最早的春联 。后来 , 人们用红纸写上黑字的春联代替了“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也换上了新的内容 。
春节习俗:放鞭炮
春节一到,人们最喜欢放鞭炮 。关于鞭炮,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 很早以前有个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来伤害人和家畜 。它最怕亮光和响声,爆竹一响就吓得拚命逃跑 。因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放爆竹,用来驱逐妖怪 。
现在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些传说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声,烘托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吸引了广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
春节习俗:年画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喜庆新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 。门画旧称门神,对称地贴在门上 。它的功用正如歌剧《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样,是为了使“大电小鬼进不来” 。
古代门画最初是描绘传说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郁垒” 。这类假想的样子沿袭至唐太宗时,因他一场惊梦,便改为秦叔宝与尉迟恭两位武将 。后来又演变为文武门神,这大概是社会文明发展到普遍认为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 , 大可用“文治”之故吧 。至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 门画中已出现财神爷的尊容了 , 这也许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 。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
〈〈〈
过年春节习俗盘点
风俗一:扫尘
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土,过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自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开始除尘了 。
风俗二:贴春联
贴春联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 , 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 , 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心 。
风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一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 , 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 。不过 , 现在大多数城市禁止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人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方法 , 挺有一番意思 。
风俗四:守岁
守岁其实说来也很有意义 , 就是一家人齐聚一块一起从除夕跨越到春节 , 迎接春节的到来,为新的一年许下美好的祝愿 。
风俗五:拜年
拜年这个习俗小孩子可喜欢了 。每到过年,他们就会穿上新衣裳 , 戴上新帽子,然后高高兴兴的去家人长辈面前说吉祥话 , 讨要过年红包,然后和朋友们一起去玩耍嬉闹 。
风俗六:压岁钱
压岁钱想必大家都知道,过年添福添喜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今社会变成红包时代,但是古时候传下来的“压岁”和“压祟”还是有的,压岁钱给长辈是压岁 , 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岁岁平安;给孩子是压祟,希望孩子无灾无难,幸福安康 。
〈〈〈
春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