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 心理学: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可能孤独一生

文/学乃身之宝
婆婆再婚的事,“失败”了 。
去年年初,公公因病过世后,我和老公一直在为婆婆的余生考虑,想着她在哪里养老更好 。
去年十·一假期,我俩特意回辽宁老家接婆婆来上海和我们一起生活,2个月后,婆婆觉得不适应(这边语言不通,平时很寂寞),去了广西妹妹家(老公的小姨),3个月后,也就是过了春节,婆婆回到辽宁老家,说广西也住得不习惯,因为太热,最后决定自己在老家生活,但是,刚回家一个多月,婆婆身体出现了问题,肾炎,一直不好,身边没有亲人可以随时帮忙,她又不识字,自己去医院都困难,于是,我俩和婆婆商量,是否愿意在老家找个老伴,相互有个照应 。
婆婆同意了 。
对方是我姐夫的三叔,算是知根知底,两个人刚开始相处时,还不错,但后来,婆婆开始挑剔对方,总觉得对方很小气,时常指责和否定对方,虽然对方没说什么,但总会表现出不满,结果,婆婆看到对方神情不对,就认为对方不想和她继续生活了,于是提出“分手” 。
就这样,婆婆又回到原点——一个人在农村生活 。
当然,老人再婚,能否幸福,是两个人一起决定的,但我觉得,婆婆可能是主因,因为她是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 。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很难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 。
今天的文章,我就从心理学角度说说,缺乏安全感的人,是怎样在有意无意破坏恋情的 。

分手 心理学: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可能孤独一生
文章图片
1.安全感,就是安全型依恋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安全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特别是对女性而言,是否能体验到安全感,直接影响到她的生活状态,尤其是恋爱和婚姻 。
那么,什么是安全感呢?
其实,安全感,就是安全型依恋 。
所谓依恋,最早指的是婴儿对特定个体的积极反应,是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向情感对象打开 。
安全型依恋,源于依恋理论的一种类型(另外,还有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以及紊乱型依恋三种类型),而依恋理论,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 鲍比通过研究1岁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互动实验提出来的 。
安全型依恋,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出生之初,感觉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懂ta的,能及时满足ta的母亲,那种被保护的感觉,就是安全感 。
而那些从小缺少安全感的人,就是妈妈(或其他重要抚育者)做得不好,不能无条件的、随时给予ta保护和满足,需要的来源就会陷入不稳定,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恐慌,进而觉得不安全 。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不安感,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

分手 心理学: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可能孤独一生
文章图片
就像我婆婆,从小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又多,她的妈妈很难及时满足她的各种需求,而且,她的妈妈在她10几岁时,被东北的土匪绑架过,精神不是很好,她的爸爸在她15岁时也过世了,所以,她作为家中老四,下面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都是她带大的(她上面的姐姐和两个哥哥结婚后就不管他们了),没结婚的她,带着弟弟妹妹在二哥家生活,但是二嫂很讨厌他们,觉得他们是累赘,经常刁难他们,这样的生活环境,让婆婆的内心一直没有安全感 。
后来,她嫁给我公公,因为她婆婆和小姑子也很难相处,她也很少体验到安全的感觉 。直到分家后,她和公公单独过日子,她的心境才稍微好些,不过,那种不安感早已存在她心中,她也习惯了不愿相信别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