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特洛伊》(Troy2004)剧照 。
斯蒂芬妮·库茨(Stephanie Coontz)在《婚姻简史:爱情怎样征服了婚姻》一书中 , 就清楚地告诉我们:爱情历来不是人类婚姻的前提 , 而是到现代才“征服”婚姻、成为婚姻的核心 。
她谈道:不管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 还是中世纪欧洲 , 由于婚姻都用于政治联姻或物质功利 , 因此婚姻和爱情历来都是两码事 , 并被认为彼此不兼容;对于欧洲贵族 , 婚外情才是爱情的境界 , 找红颜知己或者浪荡妓女成为时髦;对于中下层人士 , 这个界限更是清晰 , 欧洲农民甚至编出诗歌 , 讽刺挖苦婚姻中的爱情 , 认为婚姻中有爱情十分荒诞、异怪 。 笔者从雅典卫城博物馆(Acropolis Museum)看到 , 古希腊人的婚姻是这样的:
婚姻是远古雅典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之一 ,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合法地繁衍后代 , 因此不以新郎、新娘间存在情感关系为前提 。 女孩通常在比较小的时候就嫁给比她年长的男人 , 而且婚事都由双方长辈包办 。 婚后 , 新娘住在丈夫家 。 婚礼在新娘家里举行 , 时间通常在结婚月 , 也就是一月中到二月中的月圆日子 。 婚礼持续三天 , 正式婚礼仪式之后一天结束 。 (引自雅典卫城博物馆展品介绍)
在古代印度 , 结婚前就爱上对方被看成“破坏性的”(disruptive)、“反社会的”(anti-social)行为 , 认为“相爱”不是婚姻的正当理由 。 在1975年一项印度大学生婚姻观问卷调查中 , 32%的大学生“坚决反对”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 , 只有18%的大学生“强烈赞成”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
库茨还谈道:在中国传统中 , 只有在媒婆协调下双方父母像谈生意一样谈好条件后 , 快到婚礼时双方才见面相识 , 爱情当然不可能是婚姻的前提;结婚后 , 如果夫妻过度亲热相爱 , 那会被看成是对家族利益的威胁 , 长辈(尤其婆婆)会出面阻挡;即使丈夫爱妻子 , 只要妻子没尽到对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孝敬责任 , 族人也会施压丈夫休妻 , 将她赶回娘家 。 即使在今天的中国 , 个别婆婆看到儿子对媳妇过于爱恋 , 也可能会跟媳妇过不去 , 处处设置障碍、制造麻烦 。
本文图片
《唐伯虎点秋香》(1993)剧照 。
那么 , 为什么各个传统社会的婚姻这么排斥“爱情”?我们会看到 , 各社会推演出的婚姻习俗和行为规范 , 都是为了加强人际跨期交换的可靠度 , 提升人类规避风险的能力 。
人类早早看准了男女间生理上的相互吸引与需要 , 以其为基础发明、发展出婚姻与家庭 , 实现《夫妻双双把家还》中所唱的那样的分工合作与风险共担 。 在现实中 , 愿景是否得到了有效实现?爱情会强化还是阻碍婚姻的避险功能?
选对象:
为了避险而发展出的策略
就婚姻的“寒窑虽破能抵风雨”的避险功能 , 我们可以看几个具体实例 。 由于婚姻使两方在收入上合二为一 , 因此最为理想的状态是男女双方的未来收入100%负相关 , 也就是说 , 男高时女低 , 男低时女高;而如果双方收入高度正相关 , 那么由婚姻带来的组合对双方的避险价值不高 。 双方收入的相关系数越低(越负) , 婚姻的避险效果会越好 。 这就是为什么夫妻最好不就业于同一行业 , 尤其不要在同一公司 , 而是在互补性强的不同行业工作 。
当然 , 婚姻带来的避险效果也可体现在亲家之间 , 联姻后两家会有跨期利益交换 , 因此如果两亲家各自的未来收入是负相关的 , 经常此消彼长 , 联姻就使双方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测风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父母|一个女人的“深情”:老公可以再找,孩子可以再生,弟弟只有一个
- 01卷首语人生 人生,就像是随手乱画的波浪线,没有规律可以找寻
- |儿女找对象,有这三个特点的家庭千万不能找,后患无穷!
- |婚姻必经三阶段
- |大爷相亲嫌弃大妈跳舞,直言跳舞的地方有猫腻,大妈:咱是正经人
- |现在的婚姻你后悔吗?别在婚后才知道后悔,维系婚姻只需这五个字
- 在评判一段婚姻是否幸福的时候 36岁剩女择偶,不在乎男方是几婚,提出条件后
- 婚姻|挽回老公的方法:挽救婚姻的技巧和步骤,全攻略在这
- 婚姻|农村俗语“娶妻不娶颧骨高,嫁汉不嫁连眉梢”啥意思?老话在理吗
- |离婚后他才知道,想要找到像前妻那样一心过日子的女人,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