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气功与精气神( 三 )


因此,“气”在人体中主要指的是真气,它通过在上之肺的呼吸,通过鼻息沟通天气,在下之命门(肾之真阳之火)的引动呼吸,完成内外真气的整个呼吸,这个整体呼吸的能动作用是人的生命根本 。养生之道的气功就是激发加强真气的能动作用 。
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论述 。这几句话,指出了练气长寿的方法 。“呼吸”指出吐纳练气养生功夫,“精气”就是前面所谈的真气,真气又称原气或元气,是先天祖气,天之大气和后天的谷气相合而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气,发源于肾(命门) 。真气禀受于先天,依赖于后天 。“精气”又可称为正气,这里所谈的“精气”泛指生命的精微物质(阴)及其功能(阳)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是说内在的吐纳练气与外在的形体肌肉始终能够保持协调统一,所以他的寿命特别长久,能尽终其天年 。其中又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 。“恬淡虚无”是指心里安闲清静,没有贪求妄想,患得患失的思想 。阐述了静养的练气,可以使气旺盛,真气充沛,精神能够“内守”,疾病就无从侵袭 。
由此可见,“气”在人体是极其重要的,人身的气是养人的,所以称之为“正气”,这个“气”也就是前面所讲的生命动力“真气” 。外来致病因素相对“正气”而言,称为“邪气”,内生的情志波动之气也称为“邪气” 。这种邪气是伤人的 。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名言 。这就是说,正气能够充沛于内,外来的邪气是不能侵犯干扰的;邪之所以侵犯干扰是因为正气先虚,外因(邪气)通过内因(正气)而起作用 。前者是“正气存内”,所以不受“邪”的干扰,后者是“正气”先虚,必然受到“邪”的侵袭 。这是正气与邪气的矛盾,不是正气战胜邪气,就是邪气战胜正气,总的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所以正气是决定因素 。
就以人的思想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很密切,如精神上受到过度刺激,足以影响机体正常活动而引起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举痛论》亦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都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所致的情志影响而发生的病理变化 。因为一切事物都能给人们的刺激,而引起思想情绪上的波动,这些刺激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内脏(自身)的调节是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如果超过一定的常度,就能致人于病 。因此,对于精神上的修养,无论在练气行功时,或日常生活中都是很重要的,平时精神情志的修养也是气功锻炼的内容之一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这意思是说,人们应该节制私欲,不作妄想,要胸怀开朗、乐观,才不致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才能够健康长寿,也可以百岁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说明思想恬静,“正气存内”,即可防止内在致病因素(七情)的刺激,更可以使肌腠增强抗御外邪之能力,虽有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亦不足以引起疾病的发生,从而保障身体的健康 。
饮食、起居与人体的健康关系亦很密切,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又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在《内经》有关养生保精、保气、保神方面总是反复强调它对于寿命的长短甚关重要 。从这一段话也可看出这个问题,它说明了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需要保持一定的规律,才能使身体健康 。如果生活失常,纵情酒色,任意斫丧,不知摄养,都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主要因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