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气功与精气神( 六 )


“神明”之神如搞不清楚,就形成神乎其神 。“神”到底是指什么呢?日常生活中常讲“神”,是指心(脑)的功能和思想状态 。如“留神”、“劳神”、“凝神”、“分神”等都是指人在工作活动中思想集中做事,或注意力分散等状态 。“炯炯有神”、“神采奕奕”形容头脑清醒,反应敏捷,行动自如,这是通过目光来检验头脑的反应和清醒程度的 。“心领神会”指瞬时的理解、认识 。“神色”、“神态”、“神气”,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原因而起的行为表现 。“神魂颠倒”、“六神无主”,指被某种事物的影响或迷惑,导致思想和行为上的不正常 。“神志不清”,是指头脑不清楚、昏迷、糊涂、错乱等现象 。“心神不定”,是指情绪不安定、惊慌失措、烦躁不安,所以在调养成或治疗时就要“安神” 。总之,神是指思想状态及在思想指导下的行动表现、头脑反应、清醒程度等 。
“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又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表现形象,又是内在活动的反映 。它是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 。它在人身居很重要地位 。因为只有“神”的存在,才能有人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的体现就叫做“神” 。古人很重视人体的“神”,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就能生,神去就会死 。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但“神”究竟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们说“神”是有物质基础的,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没有“精气”也就谈不到“神” 。
“神”的生成物质是“精”,一是先天祖气之“精”;一是后天水谷饮食化生之“精”,两精能动地合在一起,就会出现“神”来 。《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 。”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来源,最根本的就是阴阳二气相交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先天的精气,这种先天的精气是我们人体发生的物质基础,形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发育、成长起来的 。而形体中的“神”,是形体中的产物,因此随着父精母血(精气)的媾合,当胚胎形成的时候,主宰生命的“神”也就产生了 。故此称“两精相抟谓之神”,当然先后天之精能动地合在一起,是“神”的继续体现的基础 。
“神”虽然是来自先天,但是形体降生以后,还需要后天水谷的精微(饮食细微的营养物质)来不断滋养、充实,才能不断地发展健全 。在《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段话是说五味饮食入于口,藏于肠胃,经过消化、吸收,提取出精华,按五味的性质分别入于五脏,如甘入脾、酸入肝、咸入肾等,这就叫“味有所藏” 。“味有所藏”,就能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得养才能调和旺盛,津液因之也就充足,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神”也就生发旺盛起来了 。在《灵枢·平人绝谷》中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 。”《素问·八正神明论》又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以上引证的两段经文,更清楚地说明了水谷气血与“神”的关系 。人的“神”,在后天来说必须依赖水谷的营养来资助,血气来充盈;如果水谷来源少,血气虚乏,“神”也就“无精打采”,不能应付事物,不能处理工作,因此说“不可不谨养” 。
总的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即“神”是从先天而来的,但必须依赖后天的水谷来营养 。也可以这样说,先天之精是“神”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是“神”的物质给养,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前面说过,先后天之精能动地合在一起,是“神”的继续体现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