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气功与精气神( 四 )


前面我们谈过,古代讲究养生保健的人,很注重对“精气神”的调护摄养,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之至宝 。“精”是先天祖气与水谷之精气以及所吸入的大气(天空之清气)所合并而成的动力 。“精”和“气”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是人体一切精神、思维活动的概括(体现) 。由此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如《灵枢·本神》所说:“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精”与“气”二者关系是多么密切,无精就无气,“无气则死”,精气是非常重要的 。《灵枢·本脏》又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意思是说,人休血气精神是相互为用,是奉养形体的,它可以布散敷陈于全身而维护生命,是保持生命的根本物质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说:“积精全神,”就是摆脱杂念,聚精会神,指出了只有“积精”才能“全神” 。这是精和神的密切关系 。
从上面引证的《内经》经文,可以看到“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 。它们的盛衰存亡,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生死,所以“精气神”是人身不可缺少的三大宝,应当很好地爱护它,珍惜它,养生家所要求的和气功所练的,归根到底就是这个根本 。《内经》在这方面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精化为气”(精可以产生生命的动力);在同一篇中又说:“气归精”(气又可充实转化为精,没有气的动力,精也就无所生) 。《素问·移精变气论》也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所以前面说:“积精”才可以“全神” 。“精气神”三者,是关系生命的根本,存则俱存,亡则俱亡,这是非常重要的 。
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精、气、神”这三者的关系是息息相联的 。“气”的由来是源于“精”,“精”的化生是产之于“气”,只有精气充沛,才能体现出“神”,“积精”才能“全神” 。无神就说明气虚,气虚就说明精少,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物质基础,它和气是同等重要的 。
《老子想尔注》说:“古仙氏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 。”说明“精”对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老子想尔注》是一部早期道家经典,是《老子》五千言的一个注释本 。据唐玄宗李隆基和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所说,该书为东汉末“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所著 。现存所见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千佛洞石室保存下来的旧藏卷 。这部书首先谈“精”的重要性,是练功行气的基础 。东汉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所以,“精气”足,便是人的生命之根本 。(王充,东汉上虞人,字仲任,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著《论衡》八十五篇) 。
从古代至今,养生练功历来强调“节欲保精”,特别对初练者更为严格,要求在百日内禁止性泄 。可见“节欲保精”是如此重要,但为什么非要这样强调呢?根据养生学和中医学理论,“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精”可概括血液、津液等一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有形液体物质;从狭义上讲,“精”指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 。练功者为了打好基础(筑基)首先就是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他开始练功行气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练精化气”,如果没有充实“精”的物质做基础,拿什么来练气、化气呢?第二部(步)功夫,就是“练气化神”,第三部(步)功夫即“练神还虚” 。通过调身、调心、调息等特定锻炼方法和手段,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 。如不注意“节欲保精”,任其泄漏,就不能使人精足、气充、神旺,势必导致早衰 。即使练功,也是徒劳无功,甚至有害 。这就是古今养生家、练功家对初练功者为什么提出百日禁欲的道理 。同样,对有相当功底的多年养生练功家来说更应注意“节欲保精”,否则很难使功夫深化 。真正达到“练神还虚”,“还精补脑”的阶段,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做到“返老还童”的功夫,即真如“童子”一样没有“性欲”的要求 。一般的功夫到不了这个境界,因为练功是要吃苦的,是要吃很大的苦的,等到苦去甜来,真正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到了这种境界,也只有练功到了这种地步的人,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尤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