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阎云翔: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避风港,可能是暂时现象( 十 )


但是 , 关系性个体也有跨文化差异 , 有相对平等的关系性个体和相对等级化的关系性个体 。 这之间的区分在于个体所处的关系集合体本身是相对平等的 , 还是相对等级化的 。 而它背后则是相对简单的社会与相对复杂的社会之间的区别 。 我们处于后者 。 在历史上 , 中国在社会分化、经济分化、制度建设、官僚体制等方面都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 直到近代西方的崛起为止 。
所以 , 中国文化中的关系性个体在本质上是一个等级化的关系性存在;与此相对照的是 , 例如 , 美拉尼西亚社会中的平等化的关系性个体(在人类学中通常被称为可分性个体:dividual, partible person) 。 现在 , 像我们之前提到的 , 当我们终于可以回来做自我(关系性自我)的时候 , 等级的重新回归似乎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 换句话来说就是 , 中国的个体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 , 近年来则是大张旗鼓地拥抱差序格局 。 必须强调的是 , 差序格局的范式同时包含纵向的等级关系和横向的亲疏关系 。 但是 , 在后来的阐述中许多学者太强调远近亲疏(水波纹的比喻)而忽略了长幼尊卑这个与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的维度 。 事实上 , 纵向等级和横向的社会距离是同等重要的 。
当然 , 在日常生活的话语中 , 我们很少使用“等级”或者社会距离这样的学术范畴 , 而是会用秩序、名分等类似的话语来表示 , 最典型的就是告诫某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 。 这个位置实际上就是长幼尊卑秩序中的某个节点 , 而在这个秩序之中 , 对你来说正好的那个位置就是你的位置 。 当然 , 经过个人的努力 , 你能够往上挪一挪 , 就会有新的位置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人上人” 。 人上人就意味着在差序格局的等级关系中你会占有更多资源 , 你的存在的满足感会更强 , 你会有更高的自我评价 , 也会被别人评价为更有价值的关系性存在 。 而在原子本体论下的个体主义视角看来 , 除了上帝之外 , 没有谁的存在本质会比另一个人更有价值 , 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实质性存在 。
|专访阎云翔: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避风港,可能是暂时现象
本文图片

《生育制度》 , 费孝通 著 , 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
新京报:我们是否可以说 , 原子式的个体存在比关系式的个体存在要好?因为它强调个体在存在意义上的平等 , 而不是强调个体之间纵横交错的等级秩序 。
阎云翔:首先 , 原子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不过是人类观察世界、反思自我的两种不同视角而已 。 其次 , 在个体的生命体验层次 , 原子化的个体存在与关系性的个体存在也没有好坏之分 。 这有点儿类似于穿鞋子 , 只有合适与否之分别 。 个体对于人际关系的反思和应对能力 ,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个体对于这两种存在类型的评价 。 第三 , 在日常生活中 , 没有纯粹的原子式个体存在 , 也没有纯粹的关系式个体存在 。 在这两种类型之内 , 都同时存在个体性和关系性两个因素 , 只不过是这两个因素在单一个体所处的特定情境中的权重分布会有所不同而已 。 第四 , 原子本体论和关系本体论在思维和思想的层次上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区别 , 并通过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渗入到社会组织的形式、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更具体的法律政策之中 , 从而对个体的生命体验产生直接的影响 。
例如 ,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 , 个体的关系性存在决定了个体不能率性而为 , 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 但是 , 如果个体能察觉和把握关系流动中的“势” , 顺势而为 , 因势利导 , 就可能在许多竞争中胜出 。 与此同时 , 个体绝对无法改变差序格局本身或者基于关系本体论而产生的制度安排;恰恰相反 , 个体在审时度势、乘时乘势方面的成功只会加强和不断再生产整体结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