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对于女性而言 , 嵌入在关系本体论中的代际关系很多时候首先意味着一种创伤 , 越来越多女性也意识到了这种创伤” 。 这是一个判断 , 有待进一步分析 。 我对此判断近乎本能的反应有三点 。 首先 , 人们所感受到的代际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创伤不仅仅限于女性 , 许多男性青少年在强势的父母权威下和父母的诸多要求期待之下也有受到伤害的体验和创伤 。 其次 , 代际创伤还可逆向产生 , 即父代的心灵情感为子代所伤害 , 其结果往往更严重 。 上世纪90年代部分农村地区高企不下的老年人自杀率便是令人无法忘怀的例子 。 再次 , 由于父权制家庭内部制度化的重男轻女观念 , 许多父母在情感投入资源分配上都向男性后代倾斜 , 从而使得代际创伤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和严重 , 例如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的遭遇 。 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
本文图片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
不过 , 我仍然怀疑代际关系“很多时候首先意味着一种创伤”的判断 。 我的直觉正相反 。 代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是个体存在的核心 , 其次是情感依托 , 再次是信任基础 , 再再次是生活重心 。 代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男性和女性都是一样的 , 提供的也首先是和主要是正面的东西 , 如 , 保护、支持、幸福感 , 和生活意义等等 。 只有当代际关系内含的张力和矛盾对于弱势一方造成无法承受的冲击和受害者经过反思而意识到这一点时 , 代际创伤才会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 这便是苏明玉的故事让许多人产生将来共鸣的地方 。 但是 , 苏明玉最想得到的是父母的承认和尊重 , 自我疗伤的最终实现也是代际和解 。 所以 , 代际创伤是表象;为什么代际关系无法实现平等才是更本质的问题 。
现在回到你那个“是与否”的问题 。 我认为 , 新家庭主义的“新”就在于它为个体主体性的发挥留下某些空间 ,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体利益个体幸福的正当性 , 同时又以实用主义的尺度衡量一切 。 与教条式的传统家庭主义不同 , 新家庭主义本身并没有一个“正确”的家庭范式 , 只有做得好不好的效用判断 , 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关系本体论的原则 。 例如 , 那些在母职密集化的战斗过程中胜出的女性往往得到新家庭主义的充分承认和肯定 , 从而以自己对家庭的卓越贡献而重写了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 。 但是 , 在她们的家庭之外 , 新家庭主义下的性别角色、性别意识、性别平等与否仍然是由新家庭主义深嵌其中的文化与社会大环境决定的 。 她们在个体行动层面上的短暂成功可能不会改变结构上的性别不平等 。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 , 当虎妈们的子女都如其所愿地成龙成凤 , 完成使命之后的她们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
本文图片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
新京报:为什么在中国家庭的框架里 , 我们很难达到真正平等待人的关系?
阎云翔:这可能是由中国文化关系本体论内含的等级观念决定的 。 在人类世界范围内 , 关系本体论在多数文化和社会占据主导位置;个体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文化类型也远远多于原子化个体存在的文化类型 。 从时间维度看 , 关系本体论和关系性的个体存在观念也占据了最长段的时间 , 从农业革命一直延续到现在 。 在历史上 , 尽管实质或原子本体论可以追朔到古代希腊哲学 , 但是原子化的个体却是近代才出现于西欧与北美社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儿女|“儿女的经历,让我明白香火难继的真相”:有些坎,绊倒无数家庭
- 伏尔泰说:“对于亚当而言 一个家庭幸福,藏在三件小事里
- 结婚|结婚,请选择这几种家庭的男生
- |温暖异国外乡人,她带领团队为外籍家庭建起“洋居委会”
- |为啥俩儿子的家庭“不要嫁”?五个理由中一个,女儿的日子不好过
- 家庭主妇|日本70岁阿姨,5点起床做家务,但她的精致优雅却让很多人羡慕
-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结婚之前你要擦亮眼睛去了解
-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 如果一个家庭存在内耗,那未来道路绝对是充满坎坷的
- 人这一生 在家庭能够和颜悦色, 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 |原生家庭是不是真的能毁人一生?北大教授:造成难以挽救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