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周皮炎之间关系的探讨( 二 )


3 讨论
口周皮炎发生在口周,以红斑、丘疹、小脓疱及鳞屑性红斑为主要皮损 。皮损区与唇红缘有5~7mm的正常皮肤,唇红部从不受累 。皮损常对称性波及上下唇、鼻唇沟和颏部(所谓“口罩区”——muzzle),但也能在眉间、上下睑出现 。丘疹在炎性红斑的基底上,直径约1~2mm,表面光滑,可群集或融合,也可成串发生;并可伴有小脓疱、脱屑及毛细血管扩张 。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有瘙痒感 。绝大多数病人为女性 。
皮肤病理变化为皮脂腺-毛囊周有炎性浸润,乳头层水肿 。目前多认为是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或使用含氟的牙膏所致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皮质类固醇的局部外用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并对它的作用和效果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外用制剂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消炎、抗过敏以及免疫抑制 。但近30年代,由于不适当应用皮质类固醇,其所导致的局部副作用和系统性副作用也随之出现[2] 。口周皮炎的病因不清,当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可加重病情,但未曾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的患者也可发生口周皮炎 。
本试验发现口周皮炎患者的h.pylori抗体检测阳性率达83.56%,胃镜取胃粘膜进行尿素酶快速诊断试验的阳性率90.48% 。临床上,给每一个皮肤科的病人进行胃镜检查有一定的困难,试验1与试验2的结果经统计分析说明尿素酶的测定与血清抗体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表示皮肤科病人可用血清igg抗体的检测方法取代胃镜下取胃粘膜进行尿素酶诊断试验的方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同时对9例病人皮损处组织培养,4例找到h.pylori以及发现给予口周皮炎患者进行抗h.pylori的三联治疗,显示疗效显著 。这都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周皮炎之间关系的探讨】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的革兰氏阳性菌 。在正常人中它并不出现,是胃炎和十二指肠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3] 。h.pylori可产生尿素酶,它可分解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氨可提高临近胃液的ph值,可在酸性液体中保护h.pylori的生存 。ph值升高并刺激产生促胃酸激素,然后促胃酸激素刺激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由此降低胃液的ph值以及舒张粘膜层的血管 。促胃酸激素可能通过血液循环产生皮肤血管扩张等皮肤疾患的表现 。有一些发现可证实这种观点:(1)在一些皮肤病的病人如玫瑰痤疮的人有很高的h.pylori抗体的浓度[4]本试次试验发现口周皮炎患者抗体滴度很高 。(2)消化道病人促胃酸激素的水平是提高的,抗h.pylori治疗后,水平显著降低[5] 。(3)h.pylori和口周皮炎对抗生素具有同样的反应,如四环素 。当然,这些仅是推理,同时在本次试验中,未对治疗后的患者再次进行血清helicobacter pylori抗体和尿素酶的检测 。至于幽门螺杆菌与口周皮炎之间的确切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