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补钙误区( 二 )


当你经单光子、双能骨密度仪或头发检测结果不缺钙时,不要大意,因为只有缺钙的一定程度时才可查出 。检查结果正常,并不意味着不缺 。而血钙是不能正确反映人体钙营养状况的,如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往往是偏高的 。
误区八:青年人不需补钙
35岁左右,人体骨量可以达到最高值 。而从20多岁开始,补钙越充足,这个峰值形成就越高 。在35岁以上,人体骨钙每年以0.8%的速度丢失,这个峰值越高,补钙越充足,骨钙丢失的速度得以减缓,出现骨质疏松的年龄就越大 。
【走出补钙误区】所以,赶早补钙,增加钙的储蓄,提高骨量峰值,是预防中老年缺钙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千万别错过青年补钙的大好时光 。而且,充足的钙可以使机体保持弱碱性,青年人不易疲劳,精力旺盛 。
误区九:恐高血钙症和恐肾结石
不少临床医生给老年人补钙是,担心补钙会使血钙升高,他们认为只有少吃钙,才能降低血钙,这是一个错误观点,恰恰相反,补钙是促使血钙转为正常的唯一途径 。
许多医生总是建议肾结石病人避免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因为结石的成分是钙盐 。而事实上,丰富的钙能减少形成肾结石的主要因素之一草酸盐的吸收,结石产生的根本原因恰恰是缺钙 。
误区十:补钙不考虑维生素d等的危害
以往总以为缺钙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造成的,从而导致维生素d、鱼肝油和强化维生素d产品的滥用,小儿佝偻病也被片面地命名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其实,人体对钙的吸收不单靠维生素d形成结合蛋白的转运, 也可以通过肠胰的被动扩散吸收,况且,即使有大量的维生素d,而缺乏钙的摄入,也是无本之源 。补充过量的维生素d还会导致高血钙而加速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患者不宜多吃维生素d 。所以,使用维生素d,也应慎之又慎 。
儿童食品强化维生素d过多,过滥的情况非常严重, 有一些专门针对学生的奶制饮品,每100毫升维生素d的含量竟超过正常需要的10倍 。
另外,肥胖人士不宜采用高热量的钙产品,肾病患者不宜采用含钙、钾的钙产品,孕妇乳母不宜采用防腐剂,色素等辅料的钙产品等 。
误区十一:胃酸消耗缺乏?
有些厂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说什么“碳酸钙不溶于水,呈强碱性,中和胃酸,不利消化,产生便泌 。”而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 。
误区十二:补钙不计成本
广州市售的不少钙产品平均每天补充400毫克钙支出4.16元,有的高达10多元,补钙具有一生坚持、足量补充的特性,按每天补充 400 毫克钙来说, 全年需支出1500元,这样在经济上很不可行 。但有些钙产品价格适中,还是可行的 。
中消协郑重警示消费者:
针对以上误区,中消协郑重警示消费者:人体是否缺钙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是峰值骨量,即在35岁左右时人体骨量达到一生中的最高骨量时钙的含量,它又由三种因素所决定,即遗传的因素、补钙的因素和身体锻炼的因素;二是钙流失情况,它也由三种因素所决定,即钙的补充、钙的流失量以及生活习惯,如嗜烟酒、咖啡、茶、可乐,盐摄入量过高,少吃肉或吃太多肉都可导致钙的流失 。
一、应加强对广告宣传的理性思考,对补钙商品有正确的认识 。不应被各类响亮的补钙商品名称所迷惑,在营养学领域这些名称多数不存在 。
二、不要听信某些钙保健品的夸大宣传 。目前人体对补钙产品中钙的吸收率仅在30%左右,并不存在所谓的“95%”的吸收率 。
三、提倡合理地改进膳食结构,尽量从天然食品中获取钙 。在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钙较多的有牛奶、奶酪、鸡蛋、豆制品、海带、紫菜、虾皮、芝麻、山楂、海鱼、蔬菜等 。特别是牛奶,如果每人每天喝奶250克,便能提供钙300毫克;再加上膳食中其他食物供给的300毫克左右的钙,便能完全满足人体对钙的需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