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补钙误区

 
时下,各种各样的钙剂充实市场,有“活性钙”、“离子钙”、“分子钙”、“络钙”等多达200多种,这些钙剂都说别的钙剂难吸收、副作用大, 都说自己的钙产品吸收率高、甚至达到100%,使消费者无所适从,陷入补钙误区 。
误区一:60%-100%高吸收率
在北京召开的一次钙与人体健康专家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现时各种钙品人体吸收率只能达到40%左右,但有些厂家却将高达90%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的宣传,欺骗消费者,《健康报》、《中国食品报》、《中国保健食品报》等也纷纷披露这一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
60-%-100%高吸收率的危害,在于误导人们大大降低钙的补充量, 使补钙量仅达正常所缺钙量的26%-50% 。一方面严重缺钙,另一方面又补得严重不足, 补钙不足量,造成“补钙,还是缺钙”的严重后果 。
误区二:95>39%
“补钙,关键在于吸收”,这是一句广为流行且被人接受的谐语 。“吸收”,是吸收率?还是吸收量?却混淆不清,现在人们似乎都默认是吸收率,厂家也极为宣传吸收率 。这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
实际上,满足人体需要的是钙吸收量,而不是吸收率 。钙产品的吸收率高,其钙的吸收量不一定高,满足人体钙需要的程度就不一定高 。
那我们暂且把95%的吸收率设为人体的吸收率,来比较服用1克l-苏糖酸钙(分子钙)和1克碳酸钙(人体吸收率为39%),哪个吸收量更高?
即使95%成立,服用1克碳酸钙的吸收量也比同样服用1克l-苏糖酸钙的吸收量多出26.4%,满足人体需要程度也高出26.4%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95%竟小于39% 。
误区三:不清楚自己的钙需要量,按钙产品标示的服用量服食
营养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人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06 毫克, 远远达不到每日800-1500毫克的钙摄入量标准,其中人均每天缺钙:儿童480毫克,青少年680毫克,孕妇乳母840毫克,成人410毫克,老人610毫克 。
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钙需要量,足量补充所缺钙质,否则,补钙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
误区四:把钙盐当成钙含量,把高钙=足量的钙
现在市场上销售很多钙产品,一是只标钙盐含量,而不标钙含量,如葡萄酸钙才9%,乳酸钙含钙13%,磷酸氢钙含钙为23%;二是标示为“高钙”,但究竟有多少钙却没有注明;三是儿童食品名称前加上“钙”,如“钙奶”、“钙糖” 。这些,造成很多医生和消费者的误解,如牛奶本身的钙含量就比“ad钙奶”的钙含量高出1.3-2.8倍,而好多家长却误以为“ad钙奶”的钙含量高 。
误区五:活性、离子、分子、络合学说
这些学说,都是商家各自为战的商业行为 。活钙,其活性何在,目前国内外对此无明确可信解释,它是牧蛎科动物贝壳经高温煅烧生成的含钙混合物,主要是氧化钙,水解后ph值为12,呈强碱性,口服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损伤,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在评价各种钙剂急性毒理实验时,发现活性钙的毒性最强 。国外很“多”使用活性钙 。而离子学说、分子学说尚无临床资料证实,其吸收方式也是和其它钙剂一样的 。
误区六:钙不用补,多吃高钙食物即可
含钙最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其含钙量也是有限的,如100 毫升鲜牛奶含钙110毫克,100克大豆含钙190毫克,每天要食用800毫升牛奶或0.4 公斤黄豆,才能够满足成人一天的钙需要量 。可见即使高钙食物也难以满足人类对钙的需求 。
误区七:血钙正常则无需补钙
缺钙,就像一种无声无信的流行病,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身体,若人体长期钙透支,从量变到质变,在怎么补一为时过晚,长期缺钙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所以,补钙是每一天的,刻不容缓!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