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说营养健康|清朝那些事之第三任CEO福临(顺治)( 二 )


他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 , 也极力笼络 。 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以示优宠 。 大学士党崇雅告老还籍时 , 他两次破格召见 , 赐坐 , 赐衣帽、靴袜、茶饭 , “温语慰劳良久” , 并特命满大学士车克送行 。 顺治十五年(1658)状元、翰林院修撰孙承恩英年早逝 , 他“深悼惜之 , 赐白金三百两归其丧” 。
对洪承畴的重用 , 更突出地反映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 。 洪承畴原是皇太极时降清的明朝著名将领 , 他在建议满清大军入关和招抚江南中立了大功 , 后遭满将猜疑被召回京 , 任大学士而无实权 。 福临为结束西南战事消灭永历政权 , 认为“必得夙望重臣 , 晓畅民情 , 练达事理者 , 相机剿抚 , 方可敉宁” , 而“偏察廷臣无如大学士洪承畴” , 因于十年五月 , 特升洪承畴为经略 , “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 , 破格授予“假以便宜”之权:“应巡历者随便巡历 , 镇抚以下听其节制 , 兵马钱粮听其调拨 。 一应剿抚事宜不从中制 , 事后报闻 。 满清兵或留或撤 , 酌妥即行具奏 。 文武各官在京在外 , 应取用者择取任用 。 升转补调随宜奏请 , 吏兵二部不得掣肘;应用钱粮即予解给 , 户部不得稽迟 。 归顺官员酌量收录 , 投降兵民随意安插 。 ”这是极大的信任 。
福临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 , 对各地出现的反抗斗争 , 他不主张一概坚决镇压 。 他亲政的第二个月谕兵部:“朕思各处土寇本皆吾民 , 或为饥寒所迫 , 或为贪酷官吏所驱 , 年来屡经扑剿 , 荡平无期 。 皆因管兵将领纵令所部杀良冒功” , “真贼未必剿杀 , 良民先受荼毒 , 朕甚痛之” 。 因而下令“不得轻动大兵 , 使玉石俱焚” 。 三月谕户部 , 允许原清兵入关时俘获而隶旗下为奴的汉人回乡探亲 , “其父母兄弟妻子有愿投入旗下同归一处者” , “准其完聚 。 以示朕满汉一视之仁” 。 七月又谕户部:“数年以来投充汉人生事害民 , 民不能堪 , 甚至有为盗、窝盗者 , 朕闻之不胜痛恨 。 ”他下令“今后各地方官如遇投充之人犯罪 , 与属民一体从公究治” 。 这对当时造成社会极度恐慌混乱的逃人法、投充法来说 , 虽然不能根本改变 , 但多少起了一定的缓和作用 。
顺治九年十月 , 福临指示浙闽总督刘清泰招抚郑成功 。 他故意开脱郑成功的“罪过” , 把郑所以抗清的原因归结为“必地方官不体朕意 , 行事乖张”和多尔衮对降清后的郑芝龙“看守防范”而使“成功等疑惧”所致 。 福临保证如郑成功听抚“归顺” , “许以赦罪授官 , 听驻扎原地方 , 不必赴京” 。
顺治十四年末 , 大西军将领孙可望和李定国争权斗争失败 , 在丧失了十几万军队之后走投无路 , 仅携数百人仓皇降清 。 福临接报后“深为忻悦” , 称赞孙可望是“识时俊杰” , 他说“凡悔罪投诚纳土归命者 , 不特赦其既往 , 抑且优加封爵 , 俾享尊荣” 。 于是特封孙可望为义王 , “以示优眷” 。 他把孙可望的投降视为他招抚政策成功的模式 , 感到“殊可嘉悦” 。 因此特命学士麻勒吉赍封王敕书专程前往迎接 。 当孙可望到京后 , 他命令隆重接待并予以白银万两等丰厚赏赐 。 但满汉朝臣对孙可望的势穷来降却“意怀轻忽” , 甚至纠他“悖谬之罪” 。 对此孙可望心虚胆战 , “汗流浃背 , 寝食不安” , 请求“处分” , 并“疏辞封爵册印” 。 福临说:“王以孤踪疑畏 , 控辞册印 , 理亦宜然 。 但封爵出自朕裁 , 孰敢陵侮;虽系孤踪 , 不必疑畏” , 但仍加留养 , 以表示招抚的坚定意志与许诺必践的信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