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说营养健康|大暑节气话养生


徐说营养健康|大暑节气话养生
文章图片

大暑 , 二十四节气之一 , 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 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3日之间 , 太阳到达黄历120° , 是大暑节气 。 与小暑一样 , 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 , 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气温最高 , 农作物生长最快 , 同时 , 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 抢收抢种 , 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
大暑节气 , 天气湿热 , 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 。 既要防暑降温 , 还要着重祛湿 。 这个节气雨水多 , 有\"小暑、大暑 , 淹死老鼠\"的谚语 , 要注意防汛防涝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 , ……暑 , 热也 ,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 月初为小 , 月中为大 , 今则热气犹大也 。 \"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 ,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 气温最高 , 农作物生长最快 , 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 , 抢收抢种 , 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
“七下八上”北方汛期的关键期 。 所谓“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 , 我国北方地区如华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黄淮地区(山东、河南)、东北南部以及位于黄土高原的陕、甘、宁部分地区 , 在此期间的暴雨天气相对集中 。 故“七下八上”也就成为防汛关键期的代名词了 。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饮食方面 , 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消暑 。 如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 , 活如神仙不会老 。 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 , 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 , 而且有败火的作用 。 与此相反的是 , 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 。 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 。 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 , 就是大暑吃童子鸡 。 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 , “冬吃萝卜夏吃姜 , 不需医生开药方” 。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 。 在枣庄市 , 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 枣庄吃伏羊的习惯 , 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 。 枣庄是有名的麦产区 。 入伏之时 , 正是麦收结束 , 新面上市 。 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 。 夏收初过 , 人已疲惫 , 该休息休息 , 享受享受 。 农村有什么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 。 狠狠心 , 杀只羊 , 不舍得自己吃 , 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 , 带着外甥狗子 , 回娘家 , 吃新麦馍馍 , 喝羊肉汤 。 你家闺女接回来了 , 我家也不能拉后 , 也蒸新面馍馍 , 也杀只羊 , 也把闺女接回来 , 吃伏羊 。 于是便成了一方民俗 。
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 , 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 , 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 , 送暑保平安民 。 送“大暑船”时 , 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 “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 , 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 , 船内载各种祭品 。 活动开始后 , 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 , 鼓号喧天 , 鞭炮齐鸣 , 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 。 “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 , 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 。 随后 , 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 , 然后在大海上点燃 , 任其沉浮 , 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 , 生活安康 。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 , 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 , 姜汁调蛋“补人” , 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 , 谓能补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