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五 )


视觉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本文图片

今天很多年轻人反感婚姻 , 或许他们不是在反抗婚姻本身 , 而是在抗拒家庭和社会对我们强加的一种期待 。
而我的建议是把爱情和婚姻看做是两个人表达自我的平台 , 你们是什么样的人 , 就去塑造什么样的关系和生活方式 。
视觉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本文图片

视觉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本文图片

Steve:如果要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 可能东方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 , 鼓励你的行为和动机 , 是为他人而付出 。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 , 对于爱情的描述非常有限 , 极少数的爱情故事像《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 都包含悲剧性 , 社会责任和家庭利益像两座大山 , 个体的爱情体验被挤压得几乎没有存在空间 。
视觉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本文图片

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在体验 , 你约会、交往伴侣 , 不是为了家庭 , 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
比如基于家庭层面的催婚、相亲 , 便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产物 。 又比如择偶标准上 , 国人更看重背景条件和人脉资源 , 但是西方人很看重性格好不好 , 有没有幽默感 。
东西方两种爱情文化 , 没有好坏之分 , 我们不能脱离语境去看待问题 。
现在的年轻人跟大家庭之间 , 依旧有很多依赖和牵绊 , 比如存在着婚后需要父母照顾孩子等现象 。
但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 , 许多旧观念在消亡 , 许多新模式在生长 。
现代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 或许我们可以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 既能取悦自我 , 也能适应我们的社会和传统文化 , 这需要我们这代人去碰撞、积淀 , 形成全新的集体共识和价值体系 。
视觉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本文图片

《伦敦生活》里有句台词:“弱者不擅长爱 , 做一个浪漫的人需要满怀希望 。 ”
现代都市里 , 谈论爱情近乎是一种勇敢——它需要你撕开面具、暴露软弱、承认期许 。
爱情本身 , 便是勇敢者才能触碰的光晕 。
视觉志|精神内耗的时代,谁“杀”了年轻人的爱情?
本文图片

愿你哪怕跌落云端 , 结痂脱落后 , 依旧勇敢期待、积极回应、始终珍视爱情 。
就算当下爱情尚未抵达 , 也不必沮丧 。
大多时候 , 我们渴求的爱人 , 不过是想成为的理想自己 。
先学会爱自己 , 再去迎接生活中的怦然心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