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一词,常被人们用来评判,通过该词语自带贬义的含义从而达到宣泄不满与愤慨的目的 。指责他人自私带有口腔施虐的意味,而“受虐者”在“施虐者”的抨击下容易显露惊恐和内疚的神情,这是“施虐者”想要获得结果,攻击性在外界找到了释放的缺口,这再舒服不过了 。
除了“施虐者”用“自私”来攻击他人,那些“受虐者”对其也避而远之 。在许多人看来,“自私”与污浊、腐败、不好的东西有粘粘,被认定是同流合污的族类,是不干净、不圣洁的族类,不能与它们有任何关联 。拥有此想法的人占绝大多数,这样的认同代表着人们总结经验后得出的结论,它的存是有依据的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与拥有这类想法的人长期相处,会不会不自觉的把他们认定的价值信念内化成自己的信念价值?从另一个角度说,他们所总结的这套评判标准是否适用于今天这个社会、适用于我们?这个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探索 。
我主动“退行”回口欲期,把前面说过的内容再强调一下 。一个拥有健康完善人格的人看世界的眼光不是一面或两面的,而是三面乃至多面的 。世间存在的绝大部分事物都有“即好且坏”的特质,好与坏中任何一面都不应该被夸大或单独呈现,如果你感受到了某个事物的好大于坏,或者坏大于好时,很大可能不是这件事物本身反应出的状态,而是你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你看这个世界就会是怎样的 。这就可以解释有些内心强大、积极乐观的人,他们看世界的态度就是乐观和积极的,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心境;反观那些消极悲观的人群,纵使光彩夺目的花花世界摆在他们面前,也会觉得是灰暗、毫无生机的荒芜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 。
那么,拥有完善人格的人看待“自私”就不仅是贬义的一面,还有其使人受益的一面 。
“自私”的美妙之处在很多地方都能体会的到 。以下有几个常见的场景 。
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
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和同学打架、在家不好好吃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问题可能不来自他们自身,而是来自父母 。拿注意力不集中这件事来说 。许多父母念咒语般的教导孩子做作业,催眠式地说到:你要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是孩子生命活动的养分,尤为重要,当父母要求孩子专注的时候,就已经在确定无疑地损害孩子的专注力 。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他人高压下要你专注某一件事,你专注的可能是压力本身而非需要专注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被人要求专注会产生服从之后的屈辱感,这会极大的削弱专注的品质 。
对于孩子来说,专注力持续的时间较成年人相比是落后的,当父母不管不顾地要求孩子长时间专注在课本上时,是变向的对孩子施虐 。缺乏理性思考的要求常常夹杂着丰富的理想化的部分,父母用高要求来对待孩子,意识层面满足了父母的操控感(自恋),潜意识层面可能是既希望于孩子来满足早年未被关爱的遗憾,这份遗憾像一副镣铐捆绑着他们,很难脱去 。高要求里含有对孩子的爱,只是父母无法直接表达这个部分,必须通过某种媒介来传达这个部分,孩子潜意识能感知这份爱,但心智不成熟的他们无法分割混沌的媒介,感受到的便是压迫和控制 。
此时父母要做的就是“自私”一点,把属于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把属于自己的遗憾留给自己 。有界限的爱是利己利人的,孩子在轻松环境下更易于专注,也会更少犯错,紧张情况下犯错很多时候是潜意识的愿望付诸行动的结果,是孩子用来对抗压迫的手段 。如果不想让“伤害”加剧,请父母“自私”一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调控情绪从学会无视别人的小事开始
- 最现实的人际关系
- 金钱观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 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只有孩子在成长
- 女人婚外情的心理状态,精准描述
- 我们都有变老的冲动、意识和潜意识
- 有了孩子才知道做父母有多难,专家的育儿体验
- 我想向前迈进,哪怕一步丨自卑真的很可怕吗?
- 小学生的喜欢是真的喜欢吗
- 暗恋的人会知道你暗恋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