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假若手机没有面世,母女之间是不是就可以和平共处、相亲相爱呢?
我看未必 。现在不就很多家庭为了孩子功课而苦苦相逼、斗智斗勇吗?可谓“除了学习,无话可谈” 。
学习和玩手机,这两个看似死对头的家伙,在左右亲子关系这回事上,竟有同样的“效能” 。
手机,看似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替罪羔羊 。
关系中看似缺乏谈资,事实上是父母选择了“手机”作为谈资,而且是近乎唯一的谈资 。
为了和父母保持“唯一”的链接,孩子选择了继续玩手机,以此来配合父母的选择 。
?我们用手机,互相伤害
手机可以控制他人的情绪 。
孩子对手机的一拿一放,牵动着父母的心,就像按遥控器,随时开启父母或愤怒或平静的情绪模式 。而当父母以手机作为奖惩孩子的工具时,孩子也相应地处于时喜时泣的情感波动中 。
有些父母一看见孩子玩手机,就暴跳如雷、声色俱厉、情绪失控,甚至做出砸手机、打孩子的激烈举动 。
文章插图
而孩子呢?为了“报复”父母从自己手中夺走手机,做出离家、自残、甚至轻生的举动 。
就这样,手机成为了关系中相互控制对方情绪的道具 。双方看似折磨,实则乐此不疲 。
难道父母就不应该阻止孩子玩手机吗?以手机作为奖惩又有何不妥?
关键是,在做这一切时,你是否陷入了孩子“玩弄”你情绪的“圈套”中 。你越是表现出激烈的情绪,孩子就越是感受到“玩手机”这回事在你们关系中的分量 。从而导致每一场手机风波都是一宗大额买卖,他们用“玩手机”这种叛逆的举动,来购买你波涛汹涌的情绪表达 。
?我因玩手机而内疚,你也是
成年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也许玩手机的乐趣超越了我们允许自身快乐的限度,所以我们或多或少对此心存内疚 。
即便这样,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无法抗拒手机潜藏的无限魅力,于是玩得更深,疚意更重 。
文章插图
而当父母无法消化自身疚意时,就会想方设法做点什么,来弥补这份不安 。有一个隐蔽的方法,就是把疚意放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也应该为自己玩手机的行为感到内疚 。
我无法控制自己不玩手机,这让我感到羞耻、内疚和受挫 。于是,我转过脸,去控制孩子,让孩子远离手机,这可能是比起“自控”更让我感到“力所能及”的事 。
经常看到的情景是,父母这会禁止孩子玩手机,那会又手机不离手 。于是换来孩子一针见血的辩驳:爸爸(妈妈),你不也经常玩手机吗?
换个角度说,父母越强调不能玩,反映其内心越是想玩,而孩子恰好捕捉到父母渴望疯玩的那一面,并且代替父母去活出这一面 。
?孩子玩手机,是我教育失败的表现
关于孩子玩手机的评价,舆论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说,贬多于褒 。孩子玩手机,似乎已默默列入社会评价机制的黑名单 。
此处无心讨论孩子玩手机的对错,只是,这种舆论导向已成为部分父母盲目约束孩子,从而降低关系质量的风向标 。
文章插图
有一位妈妈,平时都允许孩子玩手机,控制时间就好,她本觉得没什么 。有一次,孩子拿着手机到同学家里,跟同学分享自己玩手机游戏的趣味事儿 。对方家长郑重其事地找到她,说了一通孩子玩手机的弊端 。此后,这位妈妈对孩子玩手机就开始执着起来,逐渐禁止孩子接触手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消控员的工作内容 消控员做什么的
- 为什么你总是怕别人不高兴?
- 父母的正确,也许是孩子最噬心的毒药
- 是谁让“老好人”没了愤怒的能力
- 优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优秀
- 地铁站里痛哭的女生,人生里的苦是一柄利剑
- 隐瞒父母离异的现实,是对孩子最大的不信任
- 难以取悦的婆婆,婆媳关系的本质是权力斗争
- 具俊晔 具俊晔头发是纹的,遗传了爸爸的秃头基因,纹上去就一劳永逸
- 妻子|毁三观!高调“正宫”竟然是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