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可见”,是社会身份建构的第一步|女性学者访谈( 七 )
所以公共讨论的边界都被打破了 , 这是发生在全社会的 。
新京报:新闻传播学是否存在一个悖论 , 它所关注的对象永远在更新迭代 , 而研究往往落后于现象 , 理论又往往落后于研究?
陆晔:我觉得不能这么说 。 首先理论并不完全是解决实践的指导问题 , 也不能说理论永远落后于实践 。
其次 , 作为知识分子 , 当我们面对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象时 , 我们当然是要建构理论 , 而不是试图用旧的理论去解释它 。 做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新的现象来发展新的理论 , 而新的理论会对社会有更普遍的价值 , 对人类认识世界有新的贡献 , 所以并不是研究永远落后于现象 。
你说新闻传播学科研究落后于实践、理论落后于研究 , 这个印象是对的 , 但这个印象是针对我们目前所身处的新闻传播学科 , 我们自己的学科基础太弱了 。 我们研究确实做得很好 , 但这不是理论该有的样子 。 看看麦克卢汉 , 看看人家卡斯特90年代写的《网络社会》 , 他们提出的理论到今天不还是奏效吗?
本文图片
《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 , [英]曼纽尔·卡斯特著 , 周凯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9年1月 。
我记得我读博士的时候 , 我的导师经常说一句话 , 一方面业界常会觉得理论不联系实际 ,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看业界是不是实践完全违背理论 。 新闻传播学研究 , 不能完全在学术的范畴里讨论 , 我们做得不好也是有原因的 。
但是做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旧的理论 , 而是发展新的理论 , 而新的理论不论是对实践还是对研究本身 , 都应是有启发有见地的 。
3.
对女性议题的关注 ,
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一脉相承
新京报:你在论证短视频如何使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见”时 , 使用的多是女性改变命运的例子 , 你的性别身份是否会对你的研究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女性身份?
陆晔: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 , 我个人比较幸运 , 女性性别身份没有对我自己的学术生涯造成太多困扰 , 我没有因为结婚生子就遭遇职场停滞 。 因为我的工作性质 , 我能够一面带孩子(所谓“履行母职”)、一面写论文 , 但这是由我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
第二个层面 , 在我个人比较幸运的同时 , 我会看到系统性存在的问题 。 因为我本科是工程专业 , 女生特别少 , 对于女性身份我就会比较敏感 。 永远有人会问 , 女孩子你学那么好干嘛 , 女孩子你学什么数学 , 女孩子你开什么公司?永远有这种声音 。 因此我很早就有这种自觉 , 很早就有这种需求 , 去打破这种刻板偏见 。
比如在新闻学科 , 女性特别多 , 但是我们来看看 , 每所新闻学院的院长有多少男性、多少女性 , 学术委员会主席有多少男性、多少女性 。 在媒体业界 , 问题同样存在 , 大量采访人员是女性 , 但在编委层面又有多少女性?
一个例子 , 新冠肺炎期间 , 每家媒体都在向武汉派驻采访人员 , 某家媒体便让各位采访人员报名 , 并补充 , “女生就不要去了” 。 编委群中可能唯一的一位女性编委提出了反对意见 , “在这种时候 , 我们应该看的是采访人员单兵作战的能力 , 而不是性别” , 但是大部分编委都是男性 , 首先他们会认为你太敏感了 , 其次他们会认为女性“不方便” 。 此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 , 南极科考队需要邀请媒体跟踪报道 , 并没有对随行采访人员提出性别要求 。 但是到了媒体下发的通知 , 就成了派驻一名男采访人员 , 最好还是未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庆昆|《完美伴侣》“离婚了,我就没有家了!”林庆坤为何是这个反应?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抠门9年”攒下两套房,真正的人间清醒是这样吗?
- 小熊与白生文字中一样的句子:花自向阳开人终向前走,是巧合吗?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备胎 “我有备胎,等玩够再嫁也不迟”女人自信过头,想嫁才知已成笑话
- 渣男 《2022年渣男语录合集》:“既不成全你,也不放过你”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草包”领导一上任,就喜欢大肆做这3件事,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