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博览会︱婚姻与家庭:社会学的解读与法学的假定( 二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 现实生活中 。 婚恋焦虑跟其他焦虑是叠加在一起的 , 就像一大团迷雾一样 。 有时候我们对婚恋产生的关切和忧虑是其他问题的投射 , 比如亲子关系 , 比如养老问题等等 , 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 , 似乎是无解的 。 看似有一种综合解法 , 就是按照主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按部就班地去生活” 。 我们都听过这种解法 , 就是:该恋爱的时候恋爱 , 该结婚的时候结婚 , 大家都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 。 人们诉诸传统的人生脚本 , 也期待有传统的美满结局 。 这似乎是一种比较安全平顺的解法 。 但问题是这种传统的人生脚本真的存在吗?它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当我们拿彼此作为参照的时候 , 如何去对待和理解那些无法预期的生活意外和无法忽视的个体的特殊性 , 包括我们自身的私人性?比如说离婚的人 , 比如说丧偶的人 , 比如找不到另外一个合适的人 。 遇到这些意外的人 , 或者人生脚本比较奇特的人 , 就涉及第二重焦虑 。 那就是关于“正常的人生”和“人生卡顿”的焦虑 。
在我们的对话里面 , 她反复提到“正常的人生” 。 她有一句话很打动我:为什么这么努力了 , 还是没过上正常的人生?本来以为自己会结婚买房生小孩赚钱养小孩 , 但是自己离婚了 , 离婚的时候还是一无所有 。 自己读书的时候也不算差的 , 人也是比较自立 , 但是和自己的同学们比起来 , 他们都有家有孩子 ,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 而她好像还陷入在这种不安稳的流动阶段 。 就如同被离婚这个意外事件甩出了正常人生的轨道 , 就没有成功回归 , 人生阶段卡顿住了 , 不知道哪一个节点能够回归 。 虽然单身也有很多自由 , 有闪光的体验 , 但是这种美好的细节一遇到这个女性的年龄、生育限制 , 育儿的经济基础等现实问题 , 就变得微不足道 , 甚至这些体验让她有一种自欺欺人的羞愧感 。 她为什么不能和自己暗恋的年轻男孩表白或者在一起?她反复说的是因为对方太年轻 , 年纪差距太大 , 这样的婚姻不但不会得到对方家庭的祝福 , 也无法期待对方有抚养小孩的经济能力 。 而她这个年纪已经等不起了 。 即使她不需要好的经济环境 , 孩子也需要 。 这段暧昧的友情无法发展成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 , 因为它不满足正常人生的基础条件 , 就是年龄和经济 。 这些基础条件在恋爱阶段往往不构成什么严重的问题 , 但是一进入到生育这个环节上似乎就产生了无法回避的纠结 , 因为没有小孩的人生 , 可能在主流看来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生 , 也不足以缓解亲密关系相互纠缠带来的这种焦虑 。 谈情说爱、单身自由构成的快乐在正常人生的这面镜子下 , 就变成了一种浑浑噩噩、不负责任、没有前途的快乐 。
所以她还是要去相亲 , 很多人跟她的想法都很相似 , 马上找一个可以开展正常人生的人 , 要匹配各种条件 。 不过条件上的正常不代表个人品行上的靠谱 , 更不代表个人魅力 。 甚至在某一些年龄群组里面 , 条件上的正常和个人魅力上的正常 , 它呈现一种负相关 。 正常的人生和有魅力的关系之间似乎存在着无法调节的紧张 。 当这种“作为社会制度的婚姻家庭”和“作为情感动力的亲密关系”无法契合的时候 , 这种紧张会放大人生的一种卡顿感 , 在女性群体和离异群体里 , 这种卡顿感很突出 。
在谈了这种焦虑之后 , 我紧接着想提的第二个问题 , 是个体应对婚恋焦虑的方式有什么结构性的限制 , 或者更具体地说 , 现在这个社交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 靠个人积极主动地扩大交往圈 , 是不是真的能够提高婚恋幸福的可能性 。 这个问题涉及婚恋市场结构的变迁 , 是一个非常社会学的话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