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博览会︱婚姻与家庭:社会学的解读与法学的假定( 四 )


第三个问题 , 我想提的是当下的婚恋市场孕育着怎样的情感文化?这种情感文化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人们对婚姻和家庭制度的理解和追求 。
有一位以色列的社会学家叫易洛斯 , 她有一本书叫《冷亲密》 ,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情感资本主义这个概念 。 那什么是情感资本主义?她认为资本主义在家庭、职场和自我的场域内 , 培养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文化:经济关系是深刻情感化的 。 而亲密关系越来越由讨价还价 , 交易和公平构成的政治经济学模型所定义 。 这种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之间彼此定义和塑造的双重过程 , 就是情感资本主义 。
当下的婚姻市场的结构和机制 , 其实与其他商品市场 , 甚至资本市场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 它推崇的这种精准匹配、效率优先、投资成交、自我赋权等等的价值观其实和新自由主义对于效率、理性竞争的理解别无二致 。 只是运用的框架话语和知识体系略有不同 , 但是从思维方式上 。 我们大概知道它是大同小异的 , 是同一套思维方式的不同的变体 。 比如社交软件soul宣称通过完成30秒的灵魂测试就能找到心灵相通的小伙伴;良缘说加入单身相亲群第三天就可以找到男朋友……这种多快好省货比三家的理念 , 其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当代人的情感生活之中 。 看起来一系列的标签和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那个独一无二的与自我精准相配的人 , 然后马上去享受恋爱的甜、婚姻的美 , 节省寻找真爱的路途上可能浪费掉的时间精力 , 回避掉恋爱失败的痛苦 , 减少遇到奇葩的概率 。 但是这种多快好省 , 不吃亏也不付出的爱情是不是一种足够深刻的情感关系?能够形成双方共享的一个精神利益吗?我的态度可能比较悲观 。 虽然我不认为恋爱、婚姻、家庭必然跟浪漫有什么联系 , 但是这样如商品一般购买的婚恋 , 我想也并不构成一种深刻的精神追求 。
李普:
刘子曦老师的分享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 和我们讨论了现在年轻人非常关注的“婚恋观”的问题 , 我也非常赞同刘老师所讲的在婚恋家庭关系中 , 不能把这种恋爱关系过度等同于一种买卖的金钱交易的观点 。 第四位分享人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于程远 , 他将从法学的角度为我们分析“婚姻与家庭”的相关问题 。
于程远: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从法学的视角上对婚姻家庭的一些看法 。 如果说从本质上讨论婚姻是什么?家庭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太过深刻的话题 , 可能今天没法太过深入 。 所以我从三个方面 , 针对一直以来在教学工作包括研究工作中遇到的 , 可能大家普遍对于婚姻、家庭关系或者概念存在的一些误解稍微做一点澄清 。 第一个是针对婚姻的永久存续假定 。 这个原则可能在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中 , 包括婚姻法中 , 讲得越来越少了 。 但实际上这种永久存续假定是婚姻法暗含的非常重要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 也影响着婚姻法的方方面面 。 第二个 , 当然也是我们可能最关注的婚姻中的夫妻财产关系 , 我主要想讲的是在这样一个关系中 , 它的离散化趋势是越来越明显的 。 最后是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 , 婚姻中的女性保护问题 。
首先我们来看 , 婚姻 , 从法律的规则以及立法者的基本的价值取向上看 , 实际上是被假定永久存续的 。 我们的《婚姻法》 , 包括现在《民法典》的婚姻编 , 并没有把婚姻的永久存续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进行明文规定 。 但实际上 , 这样一种立场是不言而喻的 。 德国的婚姻法教科书就明确地指出婚姻是一个为永久存续而设立的团体 , 所以永久存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价值立场 。 就好像我们在婚礼上主持人会问你 , 是不是无论贫穷或富有、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都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 , 那当时我们回答“是” 。 这个到底是一个承诺?还是谎言?在婚姻关系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 离婚率越来越高的今天 , 有很多人开玩笑地说婚姻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谎言 。 但是无论如何 , 从婚姻法的基本立场上来讲 , 永久存续的假定是不可忽视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