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儿童心理咨询:父母婚外情,孩子心中分裂的爱与恨( 二 )


然后 , 她发现咨询师还是如常对待她 , 并没有“报复”她 , 也没有“抛弃”她 , 她才稍微稳定下来 。
她会在咨询中考验咨询师 , 多次问道“你记得我上次拿了一个XX吗?” ,“你记得我刚来第三次玩了一个XX世界吗?”当她发现咨询师记得 , 她会安心下来 。 咨询师继续诠释小丽莎是想咨询师不要忘记她 , 希望自己没有来咨询时 , 她也存在咨询师的心里 。
(因为当她觉得咨询师忘记她了 , 她就很害怕 , 觉得自己不存在了 。 这是早期分离时所产生的恐怖幻想的一种呈现 。 )
当咨询师在她的心中慢慢又变成“好的客体”时 , 她才停止恨咨询师 , 停止留乱摊子给咨询师的行为 , 沙盘稳定下来了 。
02
此后 , 沙盘变得深入 , 开始呈现她与父母的关系 。
▍第一阶段 , 她喜欢爸爸 , 恨妈妈 , 觉得妈妈不好:妈妈脾气不好 , 经常跟爸爸吵架 , 才导致爸爸要离开;觉得妈妈没有能力留住爸爸 , 且妈妈还不愿意改变 , 对妈妈产生怨恨 。 虽然外在现实是妈妈对她更照顾 , 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她的学习和日常照顾上 , 爸爸几乎不管她 , 但在小丽莎的内心里:爱的部分 , 投注在爸爸身上 , 恨的部分投射在妈妈身上 , 因此 , 爸爸就是好的 , 妈妈就是坏的 。 内心的感觉 , 让她不愿听妈妈的话 , 甚至嫌弃、对抗妈妈 , 妈妈怎么做都让她不满意 。
▍第二阶段 , 对妈妈的恨由激烈变得平和 , 能看到妈妈好的部分 , 比如妈妈照顾自己不容易 , 妈妈脾气好了一些 , 妈妈不打自己了 , 妈妈给了自己自由 , 妈妈变得漂亮了等等 。 沙盘更多是围绕她与妈妈两个人的关系进行 , 爸爸的形象“出差了” , 未出现在她的沙盘里 。
▍第三阶段 , 对妈妈的爱增加 , 把恨更多投射到爸爸身上 , 觉得爸爸不应该爱上第三者 , 不应该抛弃妈妈和自己 , 觉得爸爸不可理喻、鬼迷心窍 , 在沙盘中幻想着“埋葬”爸爸 , 幻想着爸爸出意外 。 她对爸爸的恨很强烈 , 甚至想在心理层面杀死爸爸 , 但又有强烈的内疚感 , 最后又会让爸爸“复活” 。 下一次沙盘中再次杀死 , 再次复活 。
这个主题 , 持续了6次 。 在现实中她有一个月的时间不愿见到爸爸 , 不愿接受爸爸的礼物 , 不愿意跟爸爸出去玩 , 觉得爸爸对自己的好是在讨好自己 。
03
▍第四阶段 , 她虽然恨爸爸 , 但恨的浓度下降 , 不再那么强烈 , 对爸爸也有了爱 , 爸爸的形象变好了 , 但她对爸爸的第三者充满了怨恨 , 在沙盘室内多次表达想杀死第三者 , 并模拟各种杀死第三者的方式 , 比较血腥和暴力 。
即使这样 , 也无法让她内心的恨得到化解 。 此后的8次咨询中一直围绕着此主题 , 程度前所未有的强烈 , 咨询师一度感觉她好像要一直恨下去 , “此恨绵绵无绝期” , 完全被内心的恨淹没了 , 甚至不惜毁掉她自己的生活 。
妈妈反映她对爸爸的态度改变了 , 开始接受爸爸的礼物 , 愿意跟爸爸一起出去玩 , 但在咨询中小丽莎表示这是对爸爸的“报复” , 故意花爸爸的钱 。 其实此时她的内心对爸爸已经有爱 , 但同时有恨 , 恨让她不敢承认自己对爸爸的爱与需要 , “那么坏的一个人 , 我怎么能爱他呢?”
对妈妈开始有些体贴和依赖 , 愿意躺在妈妈腿上 , 妈妈感觉母女关系变好 。
▍第五阶段 , 慢慢地她在沙盘中意识到对第三者的恨已经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 , 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 开始在沙盘中把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中 。 之前对第三者的恨占据咨询中30分钟 , 慢慢变为20 分钟、10分钟 。 她无法原谅第三者 , 更无法去爱第三者 , 但慢慢可以做到承受部分的恨 , 不让太强烈的恨毁灭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