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增长,为什么湖水破冰( 六 )


2012年初 , 福建省三明市开始“断链”,其后受到广泛关注,其模式被称为“三明医改” 。如今“三明医改”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关注与肯定 。
然而,在其声名鹊起之后,“‘三明医改’造成大量医护人员辞职”“所谓的年薪制,其实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拿得到”“诊疗费大幅提价,患者负担反而更重了”“他们设定次均费用标准、限制医生开药以此降低总费用,医生只好看一半病就把病人打发回家”“‘三明医改’是靠财政硬撑着,根本长久不了”……诸多议论广泛流传 。
事实真相究竟如何?2016年1月,采访人员三进三明,走访当地多家医院、政府相关部门、药品配送公司 , 希望廓清迷雾 。
背不动的“包袱”
“三明医改”动力源于压力,而这种压力的最大感受者,莫过于张煊华 。老张是三明市财政局副局长 , 分管全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管理 。
三明是因国家小三线建设而诞生的城市,但“未富先老”,退休人员比重颇高 。2011年,城镇职工赡养比为2.06∶1,到2015年时 , 变为1.7∶1 。地处闽中山区 , 三明市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排名福建省中等靠后 。
2010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损1.4亿多元 , 到2011年 , 实际亏损量达到2亿多元 。“这个亏损量,当时在全省排在前列,占全市当年本级财政近15%,我们已根本无法兜住底了 。基金还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00多万元 。”如此巨量亏损和刹不住的势头 , 让搞了一辈子财务工作的老张,压力山大 。
因何亏呢?“用药量太大 。”
据卫生统计年鉴对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的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医疗总费用按人均计算,5年内几乎翻了一番:2009年为784元 , 2013年为1467元,年均增长率17% 。福建的情况也一样:2010年全省县级以上医院医药总收入为242.2亿元,2014年猛涨至452.1亿元,增长了86.67% 。再具体到三明市,情况如出一辙:2005年为6.49亿元 , 2011年猛涨至16.9亿元,年均增幅为17.92% 。
还有一个反证 。
2012年2月,三明正式启动医改 。第一个动作就是将省第八批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目录(三明片区)的129种辅助性、营养性且历史上疑似产生过高额回扣的药品品规,列为第一批重点跟踪监控对象 。三明规定:凡采购使用这129种品规的全市22家公立医院,必须备案,医院院长要审批签字、开具处方的医生要签字备案且公开公布采购数量 。
措施实施一个月后,原本一直刹不住的“医药费用猛涨” , 终于回落 。2012年5月,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环比下降1673.03万元 。“统计一出来,我就粗算了一下,一年差不多能节省下两个亿 。那上年的窟窿,不就补平了?”果然,2012年底 , 三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首次结余2200多万元 。老张的兴奋,也让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看到了曙光 。这说明他们找准了医改的核心症结——药 。
这一年,三明市将原本分由3位副市长各管一摊的医疗、医药、医保三项工作 , 统一交给了1位副市长来管 。而张煊华也成了这场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
“疯狂”的药价
药价到底有多“疯狂”?
詹积富可谓知根知底 。如今是三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詹积富,从2012年至今担任三明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 。此前,他担任过三明市药监局局长,之后又升任福建省药监局副局长 , 早在这个任上时 , 他就曾上书省委,剖析了药品招标“越招越贵”的“乱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