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平辈之间用敬语吗,朝鲜族民俗的礼仪风俗( 六 )


结婚 结婚正日,由新郎家的一位长辈带领9人,拿着“离家肉”(用红线扎好的猪肉助肉约6斤和4棵去皮大葱),坐车接新娘,录象车跟随 。到新娘家后,新郎换上婚礼服,新娘新郎吃“喜面”,在面条里大连个荷包蛋,一人吃一个 。新娘家要将“离娘肉”割下一半 , 另一半重新扎好带回 。新娘要由娘家哥哥抱上车 , 娘家妈妈不送姑娘,不参加婚礼 。新娘接到婆婆家门口时,先鸣鞭炮 , 迎亲队伍迎上前去,新娘在新郎陪伴下,身着婚礼服手端红色脸盆走到婆婆面前,先给婆婆头上带一只红花,后将红脸盆送给婆婆,婆婆接盆后,要给儿媳红包 。随后,送亲的人们便抬着新娘陪嫁的衣服、家电等进入新房 。新娘新郎要上床“坐福”将一把斧头放在被褥下,坐在上面 , 约10分钟后离洞房去酒店 。车到酒店也要鸣放鞭炮 。酒店正厅左右两侧坐着双方老人的单位领导 。主持人宣布结婚典礼开始,新娘新郎伴着音乐走进正厅前方 。先由童男童女上台为新娘新郎戴花;在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双方老人讲话;单位领导祝词;新郎新娘交换信物;夫妻对拜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向父母、介绍人、来宾敬礼 。典礼结束后,酒席开始 。酒宴一般为16个菜,四喜丸子是必不可少的 。席间,新娘新郎要逐桌敬酒,男女双方老人要出资慰劳厨师,当地俗称“赏钱”,厨师要给娘家人的酒桌上“赏菜”二盘 。并且要“回席”,就是将一桌菜肴分装起来,娘家人离席回走时带回 。婚后3天,新娘新郎要“回门” 。1985—1999年 , 婚事大操大办、随礼之风愈演愈烈,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提倡婚事简办,但收效甚微 。
朝鲜族婚礼在女家举行 。婚日 , 新郎身穿西服由长辈陪同坐车到女家,后由主持人主持婚礼 。新娘身着粉红色(或白色)民族礼服,头带面纱,同新郎入室 。结婚典礼与汉族无差异 。典礼毕后,新郎及其随同要在新娘家不同房间内接受“赏大桌”,新郎的“赏大桌”除备有糕点水果外,必不可少的是一只昂首挺胸、嘴叼着一颗大红辣椒的熟公鸡,象征幸福美满 。席间 , 新娘家人常用猜谜语、行酒令等办法考察新郎智力,回答不出,要索取钱钞,以备3日后新娘回门时的招待费 。新郎用饭时要将碗里2个鸡蛋吃掉1个,留下1个给新娘吃,席后,新郎、新娘依次向父母、长辈们行大礼(两膝双跪,两手横平放在前额,由上至下,头额抵达炕面) 。告别时由长辈陪同一新郎家,新娘及其随同也要接受“赏大桌” , 宴席结束,新娘向新郎亲属依次行大礼认亲 。“赏大桌”所余食品由娘家人打包带回,留做3日“回门”之用 。当晚,亲邻好友聚集,饮酒歌舞至午夜 。
三 丧葬
建区后,八道江区城乡死人,均实行火化,丧事程序繁杂,90年代厚葬之风大长 。
报丧 人临终前要穿上装老衣服,断气后,送至医院太平间存放 。
吊丧 死者生前好友、亲属得知噩讯,都要前往吊唁 , 亲属臂带黑纱,腰系白带 。
守灵 死者未火化前,亲属轮流守候死者身边,守灵3天 。
出殡 出殡日清早,亲友跪于灵车前,众人将死者移入棺匣抬上车,长子上灵车后 , 又手挚着死者遗像站立 。火化前,亲友瞻仰遗容 , 进行遗体告别 。火化3日后,子女要到骨杰存放处祭祀,当地俗称“圆坟” 。以后每7日为一祭日 , 共五七 。逢周年要祭奠,当地人对烧3周年祭祀很重视 。子女为死者尽孝,3个月内不办喜事,不着艳装 。
回族普遍实行土葬 。至今,回族死亡皆按伊斯兰教风俗安葬 。一般人家丧期不过3天 , 以体现“亡人为土安”之意 。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回族公用墓地 。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月日祭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