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棉花和棉纺技术是什么时代才得到推广,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棉花的

1、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棉花的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约四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人们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以丝麻为主,后一千年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当然,现代又兴起了人造纤维,则不在本文介绍之列 。
自三代至唐宋的三千三百年间,中原大地除栽种粟、麦、稻等粮食作物外,主要是栽种桑、柘、大麻、苎麻等 。白居易《秦中吟?重赋》诗说:“厚地植桑麻,所用济生民 。”[1]随着人口的繁衍,土地的垦殖,处处有绿荫蔽野的桑树和柘树 , 此处景象,今日已不易设想,更无以复原了 。
丝麻不仅作为纺织品的原料,麻可以制作麻绳之类,丝絮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 。《重赋》诗描写“官库”内“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2]官府向民间徵收大量丝绵,即是供官员、军人作冬服之用 。李白《子夜吴歌》说:“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 几日到临洮?”[3]就是生动地描绘一个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之情景 。古时所谓布,一般是指麻布,人们用“布衣”一词形容平民百姓,是因为穷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 。杜甫《北征》诗说:“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4]反映在安史之乱时,其家生计艰窘,不得不将旧剩的高贵刺绣丝织物,补衲麻织短褐 。陆游《霜风》诗说:“十月霜风吼屋边,布裘未办一铢绵 。”[5]另一《泛舟过金家埂赠卖薪王翁》诗说:“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 。”[6]反映当时尚可饱暖的生活水平,是麻布作面料的丝绵冬服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7]这是指丝绵为絮的麻布被,因使用多年,“骄儿恶卧”,已丧失保暖作用 。宋徽宗时设居养院,类似今日之养老院,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夏月支布衣,冬月衲衣絮被”,即“布絮衲被” 。有一位一百零一岁的老人咸通“冬月给绵绢衣被,夏单绢衫F” , [⑧]作为特殊优待 。
自秦汉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间,丝麻维系着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衣着、被褥等生活必需 。当时固然有衣不蔽体者,但也有浪费绫罗绸缎,用之如泥沙不惜者 。两者相抵,尚有部份丝绸经海路和陆路出口,驰誉古代并不发达的国际市场 。丝麻自给有馀,这在技术落后的古代绝非易事 。正如司马光所说:“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 , 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 。”[9]我们缅怀灿烂华夏古文明时,就绝不应当忘却成千上万史册中无名的农妇们的劳绩 , 她们也同样是古文明的支柱 。
古代主要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家庭经济,全国的丝麻总产量决不可能有官府的统计数字 。列入官府统计者 , 只有赋税和财政收支 。汉武帝时,曾一次“均输帛五百万匹”,[10]这正反映了当时丝织品产量之多 。宋英宗时,主管财政的三司使蔡襄上奏,说一年内通过和买、徵税等途径,共收入丝麻织品8,745 , 535匹 。[11]宋朝沿用后周之制,规定缴纳官府者,一匹绢幅阔2尺5分,重12两 , 长42尺 。[12]依1宋尺为31厘米计,约折合113,866,866米 。宋朝官府的布帛主要供军队和官员之用,北宋中期,禁军将士平均每年春冬发放绢6匹 , 绵12两,[13]6匹绢约折合78米 。南宋有军士每年发放绢4匹和2匹的记录,约折合52米和26米 。因为丝织绢不耐穿,必须每年发放 。北宋人口最多时约有1亿 。按1亿人的衣装、被褥、帐幔等用品估计,还须考虑到部份丝绸出口,人们的衣装盛行宽体 , 衣料的使用并不经济等情况,将丝麻织品依平均每人每年消费2匹估算,则丝麻织品总产量为26?04亿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