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贾平凹:人需要奉承( 九 )


四、跨文体写作:开掘叙述和表达的最大可能
纵然散文是一个缺乏系统理论的文体 , 但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文体 , 一直是理论争执的焦点 。 由此 , 滋生出“二分法”、“四分法”、“广义散文”、“狭义散文”等种种界定 。 梁实秋曾提出:“散文没有一定的格式的 , 是最自由的 , 同时也是最难做到好处……”[7]我个人倾向于散文应当自由 , 属无疆界的写作 , 应当松开对散文文体不该有的束缚 , 让跨文体写成为散文当有的选项 。 因为文体形式的多姿多彩是由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多样性所决定 , 而多种文体参与和在场 , 又可以给文体带来新的创造可能 , 并使散文因此而恢弘阔大 。 同时 , 跨文体写作也符合散文自由任情的本质 。 一些学者站在“辨体”的立场上 , 坚持散文所谓的纯洁性 , 但我坚信:倘若没有“跨文体”进入散文创作 , 那么当下的散文也不会有如此的活力 。 王宗仁正是因为进行散文的跨文体写作 , 才使他的作品获得了自由感、个性化和内在的深度 , 并以此实现了自我超越 。
王宗仁的散文以叙事为主 , 讲述他的经历、他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听来的故事 , 讲述是他散文最常用的叙事动作 。 他十分注重讲述的结构经营 , 大胆地运用了小说叙事的绝大多数手法 , 并讲究戏剧化冲突元素的加入 。 多种文本样式的同时出场 , 是王宗仁跨文体写作的又一特色 。 在他的许多散文中 , 新闻报道、自然知识、民歌、他或别人创作的各种文体的作品片断 , 等等 , 不一而足 。 他的散文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气度 , 几乎包容所有的文学样式 。 他是一个出色的调度 , 赋予散文创作新的博大的空间 。
这里我们仅以《情断无人区》为例 , 考察其跨文体尤其是借用小说创作手法的写作 。
作品开头 , 就运用了小说的悬念设置:一个空空的帐篷和挂在帐篷门一侧的一只藏靴 , 没有人 , 挂藏靴是不是避邪?这给了作者阅读上的期待 。 而当李湘以次古拉姆的名字出现在我们面前时 , 王宗仁同样留下了悬念 。 这以后 , 悬念多次出现 。 可以说 , 整个作品就是由一串悬念结构而成的 。 在作品进展的某一阶段 , 悬念也产生了空白 , 这使得阅读在盼望谜底揭开的同时 , 生成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 无形中拓展了作品的容量 。 这其间 , “惊奇”出人意料地在场 。 惊奇是一种突转 , 故事发展使得作者和作品中人物一同感到意外 , 更让读者的阅读心理预测落空 。 李湘历经艰辛与拉姆走到了一起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正当李湘同我们一起触摸爱情的甜蜜之时 , 拉姆却悄悄地走了 。 李湘在寻找 , 我们在等待 , 然而 , 结局却是他们二人再也没有见面 。 惊奇让我们震惊 , 也让我们进入更深的思索之中 。 王宗仁并非是表现生活的苦难和人物辛酸的命运 , 而是传送李湘对爱的执着 。 我们阅读期待的失落了 , 但他的这份历经磨难长达30年的寻寻觅觅所透射的爱的忠诚与诗性感天泣地 。 悬念和惊奇的大量而艺术化的运用 , 增强了王宗仁散文阅读上的美感、快感 , 充盈了散文精神浓度 。
叙事情境构成要素是叙事者与故事间的不同关系 , 而作为小说中的叙事情境中的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 第一人称叙述者存在于虚构文本中 。 王宗仁将叙事情境移植到散文创作中 , 有所变化 。 在作品中 , 作为“我”的王宗仁有多重身份 , 他是讲述者之一 , 是一位在青藏高原体验的作家 , 是曾在青藏高原生活经历的士兵 , 还是坐于京城某一隅书房写作的那个人 。 在第一人称叙事情境中 , 王宗仁是体验者和经历者 。 在作者叙事情境中 , 王宗仁回到京城 , 采取的外在聚集 。 在人物叙事情境中 , 王宗仁把叙述话语权交给了作品中的人物——李湘和拉姆 。 三重叙事情境的交叉 , 增强了叙事的张力 , 解决了作者无法全知全能的问题 , 使得散文在无须虚构的情况下 , 还可以让人物的心理活动走到前台 。 同样是拉姆的生活故事 , 有时是王宗仁在讲述 , 有时他人在讲述 , 有时是李湘在讲述 。 前两种讲述与第三种讲述同时在场时 , 我们可以将其区别称为“展示” 。 展示可以扩大我的视野 , 讲述可以让我们进入讲述者的内心 。 也就是说 , 当李湘讲自己的故事时 , 我们可以顺利而真实地进入他的内心 , 体验他隐秘的情感活动 。 如此的变换讲述者 , 让我们时而与人物很亲密 , 时而保持着一定距离 , 从而产生的阅读效果和情感效应也就多样而丰富了 。 随着叙事情境的变化 , 叙事中的时空也在同频共振 。 《情断无人区》 , 写于1998年 , 而故事开始的起点是1959年 。 这个起点 , 出现在第一人称叙事情境中 。 (这意味着王宗仁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故事近40年的发展 。 )故事本身是如流水般发展的 , 但王宗仁充分调动了顺序、倒序和插叙等多种手段 , 作者和故事一次又一次在时空来回穿梭 。 在这里 , 王宗仁真实地表现他对故事内容了解的具体时间 , 故事因他持续的了解而发生了短时的断裂 。 王宗仁的成功在于 , 我们没有因时空的瞬时变化而不适应 , 故事也没有因此而散落 。 这其中 , 王宗仁还发挥了“时距”中的“省略”、“概要”、“场景”、“停顿”的作用 , 给予作品一张一弛的节奏 , 提升了我们对故事和人物焦点的关注程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