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贾平凹:人需要奉承( 十 )


王宗仁的散文创作中 , 还格外看重借鉴小说中细致的描写和人物对话 。 他在描写中常放大细节和对场景的细腻表现 ,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 毛茸茸的细节 , 让我们仿佛就在故事中 , 就在人物的身边 , 我们是在场的观察者和参与者 。 而场景的铺陈 , 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和悠久的历史 , 让我们置身于场景之中 , 可以抚摸一草一木 , 呼吸高原的气息 。 更值得称道的是 , 王宗仁还以场景为意象 , 婉转传达人物无法言说王宗仁本人又不能妄加猜想的心绪 。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 , 对话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世界里 , 曹文轩以极具个性化的心灵和目光注视世界和人生 , 准确地触及人之初的那份成长之痛 , 言说的姿势平静而纯美 , 行走的身影独特而执着 。 从《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到《红瓦》 , 曹文轩一直迷醉于乡村生活 , 以温暖的目光和激荡的心灵关注少年的成长 。 曹文轩以纤细之笔 , 在如画如诗的乡村 , 以小河流水般的从容 , 为我们铺展融自然与人性于一体的清丽风景 , 带给我们阅读上的无尽美感和不失震撼的思绪 。 这其中 , 一直有淡淡的忧伤在游动 。 作为作家的曹文轩在倾诉对日渐流失的乡村文明的怀念 , 追忆和召唤那份至真至纯情感 。 古典之美、自然之美的肌理里 , 悲悯的心绪在流动 , 充盈敏锐而细腻的情感 。 可以说 , 在当今 , 曹文轩的审美理想和话语方式以及那份坚韧本身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 走进《细米》的世界 , 我们仍然感受到曹文轩所独有的唯美和古典 。 较以往的作品 , 《细米》对毛茸茸、十分微妙的情感的精微洞察 , 对人生成长主题的深层开掘 , 特别是情感之于成长的营养 , 为曹文轩的艺术世界立起了新的标高 。
一、美的哲学
作品要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 美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 让作品充满美的力量 , 不同的作家有着个性化的方法和途径 , 这就使得文学世界异彩纷呈 , 各具魅力 。 曹文轩为我们构建的美的世界 , 从手法到感受都是清新自然的 , 闪烁东方古老文化的内质 。
细米 , 是一个乡村男孩的名字 。 在乡村常见的小动物、植物或庄稼名儿前加个“细”字 , 就是乡村娃的小名 。 比如细鸭、细叶、细麦等 。 一般而言 , 细非实指 , 更多是表达怜爱、亲昵之情 。 这在细米的家乡十分的普遍 。 当人们呼唤这些名字时 , 往往在后面加个语气词“儿” 。 这样的名字从人们唇间流出时 , 就如同一阵微风掠过河面穿过稀疏的垂柳拂在脸面 。 轻风送来青芦苇上水气渐渐收干的味道 , 还有河水清凉腥腥的气味 , 加上房屋的湿气、青草的甜味和砖缝里的露水味……一个名字 , 递送给的是乡村自然、亲和的信息 , 美的感染力在其里勃动 , 轻舞飞扬 。 细米是一个在乡村生长的名字 , 纤柔、清新 , 有着乡村的韵味和气息 , 却丝毫也不土气 。 它集聚了一种力量 , 却不事张扬 。 在我看来 , 细米这个名字或书名 , 本就浓缩了整部作品美的风格和气质 。
当我走进《细米》 , 就仿佛踏进了乡村 。 这个乡村如同世外桃源 , 却又那样的真实可信 。 曹文轩的文字洁静清澈 , 自然而不华丽 , 如潺潺河水 , 恬淡清雅 , 那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节奏 , 让人在不自觉中心旷神怡 。 一行行文字如田地的麦穗 , 看似平凡 , 却蕴藏不平凡 。 一行行文字是那样的平常 , 毫无玄机 , 连缀起的意境却充满生机 , 一种美仑美央的生机 。 这种蕴美于自然的不经意间 , 所带来的亲和力却与我们的心灵相通 , 为我们所沉醉 。 曹文轩深谙乡村自然之于心灵的抚慰 , 以直白、朴素的笔法对乡村进行原生态的白描 , 或者说 , 他只是一个向导 , 让我们随意在乡村漫步 , 感受和谐、纯净的田园风光和乡村人物 。 这种寓美于自然之中的叙述 , 在古典小说中独树旗帜 , 有着不可消解的审美愉悦 。 沈从文也深得其精髓 。 不过 , 我总以为 , 曹文轩与前辈的不同之处在于 , 他放弃了民情风俗对于乡村的点缀和渲染 , 只单纯地表现自然 , 或者说滤去那些庸常、粗野的东西 , 还原自然中的美的神韵 。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 《细米》是耳目一新的 。 原因在于 , 现今 , 我们已很难读到如此清纯的作品 。 曹文轩是古典美的追随者 , 也是操守者 。 他的这份执着在今日世界 , 当下文坛显得特别的珍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