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四 )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纪实性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阿长与《山海经》 。
2、了解作品内容的时代背景 。
3、了解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 。
4、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
2、提高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事件的能力 。
3、提高分析语言蕴含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
三、情感目标
认真体会鲁迅先生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方面批评了她饶舌、多事、多繁文缛节的缺点,另一方面主要赞美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和纯朴、宽厚、仁慈、乐于助人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
二、思路结构
三、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 , 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例如长妈妈夜间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经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似乎是涉笔成趣,其实表现了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描写吃福橘,“‘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 , 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到我的嘴里 。”这元旦“辟头的磨难”寄托着长妈妈的愿望,她希望孩子和自己能够“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 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因为福橘是塞在孩子的嘴里 。
这就是长妈妈对孩子真诚的关爱,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 。写她买来《山海经》时,“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 ,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这里,不仅看到一个衣着朴素、满脸笑容的劳动妇女的外貌 , 而且听到他那亲切自然的语言,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 。“三哼经”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这个细节也说明了,为“我”办这件事情的不是学问人 , 而是连书名都说错的劳动妇女 , 联系课文的标题可以体会到,作者把阿长同《山海经》连接在一起 , 表现了设题同构思的新颖和巧妙 。
四、教法建议
1、用三个课时 。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字词,熟悉、梳理全文内容 。
第二课时:进一步熟读课文 。分析课文 。
第三课时:总结归纳 。完成课后练习四 。
2、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入 。
3、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地研读课文 。
①学生朗读、默读课文,熟悉内容 , 把握整体思路,整理出课文的材料 。
②讨论、确定详写、略写的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
③重点研读记叙《山海经》的部分,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和表情达意的作用 。
④回应全篇 , 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 。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回顾作者 。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
3、整体把握课文 , 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4、理清写作思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5、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6、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