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展养蚕 , 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 。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 。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 。《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 。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 。都有重要的意义 , 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 。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它或许就是后来所讲的那种“地桑”(鲁桑) 。西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 , 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 。这样的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农谚 , 对地桑(鲁桑)作了肯定的评价 , 说:“鲁桑百,丰绵帛 , 言其桑好,功省用多 。”著名的湖桑就是源于鲁桑,两宋以来 , 人们已把北方的优良桑种鲁桑应用嫁接技术引种到南方 。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 。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 。桑树修整技术不断发展提高,桑树树形也不断变化,由“自然型”发展为高干、中干、低干和“地桑”,由“无拳式”发展为“有拳式” 。质量优良的桑叶 , 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 。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 , 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 。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 。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
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礼记·祭仪》中有“奉种浴于川”的记载 , 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护蚕种 。后来更发展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消毒卵面,如南宋《陈旉农书》记载:“至春 , 候其欲生未生之间,细研朱砂调温水浴之 。”这种临近蚕卵孵化的时候所进行的浴种,对预防蚕病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通过浴种,把卵面消毒干净,蚕孵出以后,就不会有病菌侵袭蚕蚁(幼蚕) 。我们知道,有许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毒,都是经过食道传染的 。孵化的时候 , 蚕蚁都要咬去一部分卵壳才能出壳 。如果卵面上带有这些病菌而又没有消毒,那么咬蚕蚁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感染这些疾病 。
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蚕农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工作了 。《齐民要术》说:“收取茧种,必取居簇中者 。近上则丝薄 , 近下则子不生也 。”古人认为选种对养好蚕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淘汰体弱有病的蚕种,二是使第二代蚕的生长发育时间和速度一致,便于饲育和管理 。选种包括选蚕、选茧、选蛾和选卵四项 。但是 , 人们最初选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包括这四项 。《齐民要术》只是提到要选取“民簇中”的茧留作种 。宋末以来,人们已经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娥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 , 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 。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知道只有“蚕无?。址轿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机体70%的能量来自,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提供 a
- 黄瓜由谁从西域带到中原,黄瓜是由谁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
-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草木灰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
- 核心家庭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是主干家庭,什么是核心家庭
- 虫草一次吃几根合适,虫草的最佳吃法及用量
- 蒸汽机是谁发明的,蒸汽机最早是由谁发明的
- 胆汁是哪个器官分泌出来的,胆汁是由什么分泌的东西
- 一天吸几根烟合适,人一天最多能抽几根烟?
- 计算机内存由什么构成,内存条主要是由 ( ) 和( )四部分组成
- 二代身份证号码是由多少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