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是由几根蚕丝组成的,蚕丝和茧丝的区别?( 五 )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 。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 , 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二分之一 。”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 , 一异也 。”《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种”就是一化性蚕 , “晚种就是二化性蚕 。所以,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 。根据现代家蚕杂交实验证明,“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杂种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夏蚕种继续在夏季饲养 。《天工开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现了“嘉种” , 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 。
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 。它以吃柞树叶为主 。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 。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 。据古书记载,早在汉元帝永四年(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 。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 。到了明代 , 用柞蚕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 。
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 。清代山东益都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 。书中说 , 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 。不久,放养柞蚕就逐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 。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 。接着放养柞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 , 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 。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 。
朝鲜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早就亲密往来 。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 。日本的养蚕方法 , 据传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从中国传去的 。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播经验,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 。直到近代 , 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美丽的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 , 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从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去的 。
公元7世纪 , 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 。10世纪传到西班牙 。11世纪又传到意大利 。15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织丝的生产 。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利,便效仿法国 , 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 。
在美洲,据说墨西哥公元16世纪中叶就已经养蚕,但是 , 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17世纪的事 。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
1、结构不同:
茧丝结构 :柞蚕茧丝是由两根单丝并合构成的 。每根单丝中间为丝素纤维,外围是丝胶,其截面形状为钝三角形,单丝是由许多细纤维集聚构成,各细纤维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位于中心的空隙较大 。蚕丝有多孔性,对于气体、水分等物质具有容易吸收和排出的特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