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是由几根蚕丝组成的,蚕丝和茧丝的区别?

1、蚕丝和茧丝的区别?蚕,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 。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 ,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 。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
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 。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 。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 。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 , 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 。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 。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 。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 。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
许多传世的殷代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 。经研究 , 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 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 。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 。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 。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 。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 。《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 。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 , 遵彼微行,爱求柔桑 。”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 , 黄莺鸟儿在欢唱 。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 。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
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 , 采桑儿多悠闲啊 。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 。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 。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 , 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 。
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 , 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 , 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 。这些器具包括蚕架(“栚”或“槌”)、蚕箔(“曲”)等 。由此可见,到殷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 。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 。”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的确 , 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 , 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 。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著作 。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从汉代以来 , 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 。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