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有病或体质虚弱的蚕种,这样就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 , 增强了它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病毒通过胚子传染给子代蚕 。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选种,以切断微粒子病虫的胚胎传染途径 。
古人也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远在秦汉时期 , 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 , 可以缩短蚕龄;反过来就不利于生长发育,并且要延长蚕龄 。历代蚕农都非常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的环境条件 。《齐民要术·种桑柘篇》载有在蚕室四角置火加温来调节蚕室温度的办法,“火若一处,则冷热不均”,“数人候看,热则去火” 。金末元初的《士农必用》也提出:幼蚕时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很冷;而到大眠之后 , 就必须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 。《务本新书》说:“风雨昼夜总须以身体测度凉暖 。”养蚕的人只穿单衣,以自己身体做比较:“若自己觉寒,其蚕必寒,便添火;若自觉热,其蚕必势,约量去火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舒适的环境温度和蚕所需的生活温度大致相近,以人体的冷热感觉来调节蚕室温度 , 基本上是合理的 。《王祯农书》中对幼蚕期蚕室生火 , 体测冷热 , 一眠后卷窗帘通风,夏日门口置水瓮生凉气等,都有详细记载 。
在长期的养蚕生产中 , 我国古代蚕农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 。他们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
公元二世纪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 , 涂隙穴,具槌持箔笼 。”这是说,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 。古代还发明了用烟熏的方法来消毒蚕室 。这些养蚕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蚕的病虫害,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蚕沙(蚕粪),不断消毒蚕具 。金元时期的《农桑要旨》说:蚕座的“底箔须铺二领,蚕蚁生后 , 每日日出卷出一领,晒至日斜,复布于蚕箔底,明日又将底箔搬出曝晒如前”,反覆替换 。这样利用日光消毒蚕具,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法 。
药物防治蚕病 , 包括药物添食和用药物烟熏两种 。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 。后来的《养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面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 。到后来更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 。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 , 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
家蚕蝇蛆病是我国养蚕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蝇蛆病是一种蚕蛆蝇寄生的结果 。蝇,古称“蠁虫” 。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有“国貉虫为蠁”的话,晋代郭璞《注》说:“今呼蛹虫为” 。蛹虫的意思是,这虫寄生在蛹身上 。南宋末年陆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寄生的现象 。他说,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 。入土为蝇 。”这里说蠁把卵产在蚕身上,待其结茧化蛹时 , 它已化为蝇蛆 。明代谭贞默通过亲身观察,进一步证实前人的记载完全正确 。他进一步指出蚕蛆蝇多发生于二蚕 , 二蚕有十分之七被寄生 。在古代,由于蚕明蝇为害主要是在夏蚕,所以随着夏蚕饲养比例的上升,蝇蛆病为害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人们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蝇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农桑著作中,却很少有关于防治蚕蛆蝇为害的记载 。到了宋代以后 , 记载就屡见不鲜 。元代初年,司农司所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多次提到养夏蚕和防蝇的问题 。它在“夏秋蚕法”条下引《士农必用》说:“今时养热蚕,以纸糊窗,以避飞蝇,迹尽往来风气,……或用荻帘,当窗系定,遮蔽飞蝇 。”在《王祯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又有夏蚕、秋蚕,夏蚕自蚁至老俱宜凉,惟忌蝇虫 。”这说明在元代人们为了养好夏、秋蚕,就已经十分注意防蝇工作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机体70%的能量来自,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提供 a
- 黄瓜由谁从西域带到中原,黄瓜是由谁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
-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草木灰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
- 核心家庭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是主干家庭,什么是核心家庭
- 虫草一次吃几根合适,虫草的最佳吃法及用量
- 蒸汽机是谁发明的,蒸汽机最早是由谁发明的
- 胆汁是哪个器官分泌出来的,胆汁是由什么分泌的东西
- 一天吸几根烟合适,人一天最多能抽几根烟?
- 计算机内存由什么构成,内存条主要是由 ( ) 和( )四部分组成
- 二代身份证号码是由多少位数字组成的,身份证号码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