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文言文,文言文-堰苗助长( 三 )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 。徒,只是 。
有一个农民翻地种麦子,认为种得快收成也会快,于是他在种麦的时候心急如焚 , 不由自主地天天去看他的麦子,觉得长得太慢了 。
这样过了几天,他还是不放心 , 于是就变着法儿地想办法促进麦子的生长 。他觉得,麦子不出土,是因为土壤太硬了,于是就用锄头把土锄得松松软软;他又觉得,麦子不出叶 , 是因为光线太弱了,于是就在田边砍了几棵树,把阳光照进田来 。
可是,麦子仍然没有出土 。农民叹了口气 , 决定在等待麦子出土的那一天,去放羊 。他刚放完羊回来,发现自己的田地上出了几个小小的麦苗 。他喜出望外,心想 , 原来是等待是种植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啊 。
此后,农民每天都去看田里的麦苗,每次都觉得长得非常快 。他心里想: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这真是一句好词啊 。于是 , 这个词也就流传到了后世 。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 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 , 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 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 ,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 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   学成之后 , 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 , 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 。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 , 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 。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 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 , 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 。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 , 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二、全文翻译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 , 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看禾苗,禾苗却都枯萎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