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师 国内美妆江湖40年:从外资当道到国货雄起

发型师 国内美妆江湖40年:从外资当道到国货雄起

文章图片

发型师 国内美妆江湖40年:从外资当道到国货雄起

文章图片

发型师 国内美妆江湖40年:从外资当道到国货雄起

文章图片



(bosandao)独家原创
作者:怜舟
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 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 初次打开国门 , 外资品牌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 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皮尔卡丹 。
彼时 , 中国的美妆市场完全空白 , 在人们思想意识出现“美”的需求时 , 一众来华的外资美妆品牌精准踩中一波时代红利 。
这波舶来品来到中国市场后 , 为朴素的中国消费者进行了一番消费启蒙 。
放眼世界美妆品牌 , 美国品牌露华浓率先登陆中国市场 , 踏进这片商业处女地 。
1976年 , 露华浓在广东一代设立门店 。
即便抢先一步入华 , 露华浓并没有站到最后 , 若干年后就无奈黯然离场 。
在20年后 , 美宝莲、雅诗兰黛等外资接连进入了中国市场 。
不可否认的是 , 他们的出现填补了国人对美的渴望 。
而后经年 , 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美妆品牌 , 一度在中国销量走向巅峰 , 背后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对美妆产品旺盛的需求 , 另一方面 , 直观折射出中国美妆本土市场的落后 。
到了如今 , 当年的露华浓、美宝莲等外资美妆品牌逐渐撤离中国 , 国土上的美妆主角也迎来了新一波更替 。
为了探寻中国美妆市场迭代的过程和内容 , 新腕儿(ID:bosandao)阅读了中信证券团队所作的研报《美妆产业链“国产替代”之品牌篇:研发升级 , 文化自信 , 高端分流》 , 通过这篇研报 , 我们可以了解到从20世纪初到现在为止 , 中国美妆和护肤品市场格局、渠道和营销等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 , 又暗含哪些规律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们继续往下看 。
01
外资品牌 , 占护肤头部地位
中国的美妆消费市场在最近10年内 ,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在2012年至2021年间的10年中 , 中国品牌在护肤品市场上 , 逐渐晋为主角 。
其中 , 2018年是中国护肤品分水岭 , 前后呈现着中国美妆市场两大阶段 。 我们以中国、法国、韩国、日本和美国五个国家护肤品牌分开来看市占率和品牌发展情况 , 各自呈现了哪些变化?
在2012年至2021年间 , 市场份额占比提升的国家有法国、韩国和日本 。
2012年至2018年间 , 法国品牌市场份额占比比较稳定 , 基本在14%-15%区间波动 , 到了2018年之后 , 就是在2021年 , 法国护肤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升至22.1% 。
法国之所以能成为国内护肤品市场第一大品牌来源地 , 与法国护肤品品牌本身的特征有直接关系 。
近些年 , 国内护肤品市场掀起的成分党、配方党和功效党风潮 ,  而法国的护肤品产品倾向于功效性、产品力 , 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营销宣传都紧扣敏感修护和抗衰等 , 例如赫莲娜以抗皱抗老化为主 , 这类具备明显功能性类护肤品深度契合中国消费者偏好 。

护肤配方(图片来源于Pixabay)韩国品牌相对法国来讲 , 到了后期的整体增势集中度偏弱 。
2012年前后 , 韩国大量影视文化娱乐作品和明星 , 一度风靡全球 , 例如2011年的《野蛮女友》 , 还有2017年的《釜山行》 , 在全亚洲堪称家喻户晓 。
“韩流”文化来袭后 , 加上韩国大众护肤品与当时消费者的消费定位相契合 , 韩国护肤品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 , 国内市场占比由1.2%提升至4.5% , 期间 , 以悦诗风吟、后、雪花秀、AHC等品牌上升幅度最为明显 , 一度拉高了韩国护肤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