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之后 , 韩国护肤品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稳定后 , 基本进入了平台期 , 后来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韩国大众型品牌销量逐渐式微 , 高端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在上扬 。
日本护肤品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 他们的护肤品研发技术比较发达 , 不少专利配方曾多次获得世界级大奖 , 产品种类也十分全面丰富 , 比较适合亚洲人肤质 。
按理说 , 日本护肤品在中国市场会是顺风顺水的景象 。
实则不然 。 2012年至2016年间 , 日本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 , 一直都比较平稳 , 直到2016年之后 , 整体占比出现小幅偏趋势性的提升以SK-II和资生堂市占率的提升 , 使得日本系护肤品牌由2016年的4.7%提升至2021年的8.4% 。
期间 , 下滑幅度最大的品牌分别是DHC、泊美、Za、Fancl和蒂珂 。
即便最近几年出现小幅攀升 , 整体而言 , 没有大幅增长的现象 。
究其原因 , 日本研发部一贯低调 , 市场部反应迟钝 , 导致日本的研发成果公布方式、消费者兴趣点探寻挖掘和市场护肤热点把控十分迟钝 , 高傲的性格让日本护肤品牌逐渐落后 。 最终被一众欧美品牌赶超 。
外加日本护肤品功效见效慢 , 消费者对日本护肤品品牌产品评价偏向保守 。
与法国、日本、韩国相比 , 美国护肤品品牌在华销售 , 略显惨淡 。
自1976年露华浓入华后 , 没几年时间便上演一出败走麦城 。
开篇不利 , 美国系护肤品后来在中国市场销售并不顺利 。 2012年至2021年 , 美国护肤品品牌占比出现趋势性下滑 , 从占比第一名的20.7%降至第三名的14% 。
主要是玉兰油、雅姿、玫琳凯、旁氏和雅芳品牌市场份额的下降所致 , 尤其是玉兰油由于渠道转型落后 , 品牌老化明显 , 市场份额大幅减少 , 最终导致美国护肤品品牌在华的10年间降幅6.7% , 落后于中国本土护肤品和法国系护肤品品牌 。
护肤品(图片来源于Pixabay)反观中国市场 , 在2012年至2018年期间 , 市场份额占比由24.8%提升至34.3% , 同期内 , 以百雀羚、自然堂、一叶子、御泥坊、韩后和萃雅品牌市场份额提升幅度明显 , 另外的一些垂直品牌 , 例如薇诺娜、珀莱雅和润百颜呈现可观的增幅 , 当时国货护肤品市场份额由24.8%提升至34.3% ,
时间线来到2018年至2021年 , 即便本土新锐护肤品品类接连崛起 , 但国际高端护肤品对本土品牌冲击度不可小觑 。
2020年以来 , 在购物节大促期间 , 例如在2018年 , 国际品牌的活动折扣价在八折以上 , 2019年则是通过“买一送一”或者送小样的形式保证折扣力度 , 综合折扣加起来低至五折 , 这对国内消费者产生了极大的刺激 。
2017年至2019年时 , 天猫双11护肤品牌排名起那时 , 还有一叶子、百雀羚、佰草集、自然堂、韩束等本土品牌 , 到了2020年至2021年 , 只剩下本土品牌只剩下薇诺娜和珀莱雅坚守在榜单上 。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 , 本土护肤品品牌市场率急剧收缩 , 占比降至2021年的27.7% 。
02
国货美妆成“香饽饽”
护肤品品类产品通常没有即时效果 , 需要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后 , 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 这样的特性使得护肤品类产品品牌用户忠诚度偏低 , 别家品牌替代性很强 。
美妆产品则不然 , 其具备即时性功效 , 子品类很多 , 不同类型间的产品功效区别也很大 , 彼此间不容易互相替代 , 消费者一旦形成固定的化妆习惯 , 就很难摈弃 。
随着市场化妆审美教育及化妆技能的提升 , 消费者们的美妆流程只会由简单到繁琐 , 因此 , 美妆品牌需求只增不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自然堂 全球美妆市场遭滑铁卢,国内市场却是个例外,唯品会公布重要数据
- 2022美妆热搜榜 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真真实实地活一次?
- 穿衣搭配 【美妆】元旦马上到 化妆功底你练到基层了?
- 耳饰 转型做美妆的范冰冰,杀出了一条血路?
- 发型师 告诫减肥人士:这5种主食或是“增肥王”,想要减肥就需管住嘴!
- 内马尔·达席尔瓦 被足球耽误的时尚潮人内马尔?赛前“空运”发型师,还要专程做医美!
- 欧莱雅 国内外什么护肤品口碑好 十大好用又性价比高的护肤品推荐
- 进阶 被足球耽误的时尚潮人内马尔?赛前“空运”发型师,还要专程做医美!
- 发型师 烫发前像“毛不易”,烫完后变成“陈奕迅”,男子找发型师讨说法
- 美图公司 品牌、原料、代工厂求上市,国货美妆寻找「另类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