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妆工具(图片来源于Pixabay)美妆产品受社交平台等营销资讯影响 , 本土品牌更加了解市场需求 , 对于消费趋势的敏锐把控 , 成了一众国货品牌领先的关键 。
在2012年至2016年第一阶段时 , 国货美妆品牌尚处于起步阶段 , 外资品牌正受关注 。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品牌和韩国品牌 。
2012年至2016年期间 , 法国品牌占比平稳 , 市场占比基本在21%-22%之间浮动 , 到了2016年至2018年 , 法国品牌趋势性提升至27.6%;2018年至2021年时 , 法国品牌占比超过了30% , 是踩中中国市场红利的第一大海外品牌来源地 。
同时间线内 , 在韩流文化的带动下 , 韩国品牌占比趋势由7%提升到11.7% , 在2016年至2018年 , 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逐渐下坡 , 占比下降至9.8% , 2018年之后 , 新锐大众彩妆品牌的崛起 , 韩国彩妆品牌在2021年 , 占比下滑到8.3% 。
与之相对的是 , 美国和日本的彩妆品牌市场份额还在下降 。
2021年 , 美国彩妆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比由33.8%下降至16.2% , 低于中国本土彩妆品牌和法国品牌 。
而日本品牌同样由6.4%下降至4.3% , 随后占比比较平稳 , 直到2021年 , 占比仍为4.3% 。
此时再看中国本土品牌 , 市场份额逐步由2012年的15% , 增加到2021年的28.8% , 在10年内 , 中国本土彩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13.8% 。
中国本土彩妆品牌发生着质的变化 。
如果将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 , 拆分为三个阶段 , 具体到国家和品牌来看 , 得以窥见中国本土彩妆品牌进步的轨迹 。
在2012年至2016年第一阶段时 , 国货彩妆品牌们正处于起步阶段 , 韩妆曾一度风靡于中国市场 。
当时的中国本土品牌中 , 卡姿兰期间的市场占有率增加了1.1% , 玛丽黛佳上升了0.9% , 韩后和兰瑟分别上升了0.5% , 几家领先的本土彩妆品牌 , 保证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15%增加至17.6% , 整体市场占有率增速比较明显;
彼时 , 在韩剧风靡之下 , 悦诗风吟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上升了2.8% , 兰芝上升了1.3% , 伊蒂之屋的市占率增加了0.5% , 后和菲诗小铺分别上升了0.4% , 韩状整体市场占有率由7%增加至11.7%;
相比之下 , 美国系彩妆品牌的淘汰 , 已是不争的事实 。
当年 , 曾一度风靡的美宝莲市场占有率骤降5.5% , 雅姿下降了1.1% , 最早入华的外资品牌露华浓市场占有率下降了0.8% , 玫琳凯的市占率下降了0.5%美国系彩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由33.8%下降至27.3% 。
到了第二阶段 , 也就是2016年至2018年 , 本土彩妆品牌仍在告诉发展 , 而国际平价彩妆品牌不再是消费者青睐的对象 。
高端彩妆产品(图片来源于Pixabay)中国本土品牌锐气十足 。 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 , 花西子、完美日记和橘朵等新锐彩妆品牌相继成立 , 主要聚焦于200元以下的平价彩妆产品 。 他们贴合最新的营销渠道快速破圈、迭代 , 通过一个个爆款 , 迅速起量 。
在此期间 , 花西子市场占有率增加了2%、完美日记市占率增加了1.6%、滋色增加了1.1%、稚优泉增加了0.9% , 最后是橘朵 , 市占率增幅为0.6% 。 与之相伴的是 , 本土彩妆品牌市占率由17.6%增加到20.8% 。
法国品牌也意识到了营销破圈的重要性 , YSL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 , 整体增幅达到2.9% , 而迪奥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2.6% , 但巴黎欧莱雅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一定的收缩 , 市占率下降了1.8% 。 法国品牌整体市场占有率由21.9%增加至27.6% 。
再看美国系彩妆品牌的平价彩妆品牌市占率在下降 , 具有代表性的品牌是美宝莲 , 市场占有率下滑了5% , 玫琳凯也下降了1.1 。 不过 , Mac市占率增加了1.6% , 雅诗兰黛增加了0.9%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自然堂 全球美妆市场遭滑铁卢,国内市场却是个例外,唯品会公布重要数据
- 2022美妆热搜榜 人生本就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不多,真真实实地活一次?
- 穿衣搭配 【美妆】元旦马上到 化妆功底你练到基层了?
- 耳饰 转型做美妆的范冰冰,杀出了一条血路?
- 发型师 告诫减肥人士:这5种主食或是“增肥王”,想要减肥就需管住嘴!
- 内马尔·达席尔瓦 被足球耽误的时尚潮人内马尔?赛前“空运”发型师,还要专程做医美!
- 欧莱雅 国内外什么护肤品口碑好 十大好用又性价比高的护肤品推荐
- 进阶 被足球耽误的时尚潮人内马尔?赛前“空运”发型师,还要专程做医美!
- 发型师 烫发前像“毛不易”,烫完后变成“陈奕迅”,男子找发型师讨说法
- 美图公司 品牌、原料、代工厂求上市,国货美妆寻找「另类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