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我emo了”
“什么都不想干 , 想躺平”
“生而为人 , 我很抱歉”
……
你的朋友圈可曾见到这样的话语?
你是否也有一刻感到悲观、沮丧、绝望?
今天是
3月20日
第十个“国际幸福日”
我们想和你谈谈“幸福”
你还记得
最近一次感到幸福是什么时候吗?
是什么阻碍了你获得幸福?
又该如何从坏情绪中走出来呢?
我们就此采访了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
请他带我们一起破译
幸福的密码
本文图片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
01.
“当生活失去意义感 ,
我们就剩下空荡的躯壳”
在问自己为什么容易感到不开心和“丧”之前 , 你需要明白 ,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 , 而很可能是当代一部分年轻人的共性 。
能够形成普遍共性的问题 , 必然能在社会当中找到原因 。 在彭凯平看来 , 年轻人常挂在口头的“emo”背后是外在的社会原因和内在的心理原因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
本文图片
社会层面 , 我们身处一个变化动荡的时代 。 资源紧张、经济压力造成了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 , 带来了各种信息的混杂、各种价值观的冲突……
而这些外在因素作用于个人心理层面 , 则表现为:
·竞争感的加剧
除了确实存在的享受竞争、愈战愈勇的那部分人 , 很多人都不喜欢长期处于竞争环境和紧张压力之中 。
竞争感的裹挟反而会让人有种想“躺平”和逃避的冲动 , 继而在不甘心落后和放弃挣扎的割裂中难以自处 。
·不确定感的增强 , 目标的不清晰
老一辈人日子穷苦的时候 , 大家都有明确的目标 , 就是要保证温饱养活自己 。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 基本的生存需要早已被满足 , 我们将渴望的眼光转向归属、爱与尊重 , 转向自我实现 。
疫情的突然来袭 , 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 。 对于工作、对于未来 , 谁也看不清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
生活的目的变得琐碎、多元 , 变得不再只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 而我们也更容易彷徨失措 。
·普遍的意义感的缺失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做一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想这么做 , 但又好像不得不这么做 , 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
当行动和生活缺乏意义感 , 人就像是被抽空 , 只剩下空荡的躯壳 。
02.
“自我认知破碎后 ,
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多时候都是通过“镜子”反映出来的 。 这面镜子是社会比较、是周围人的评价 ,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
在彭凯平看来 , 自我评价的偏差在优秀的同学中间非常普遍 。 到了大学 , 发现自己不是最擅长学习的 , 不是最多才多艺的 , 也不是最“讨人喜欢”的 。 过去人设的瓦解崩塌 , 会让我们陷入危机感 , 这就面临“镜像自我的破碎” 。
本文图片
但唯有破碎 , 才能重生 。 过去的自我已经被打破 , 那就重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 彭凯平称之为“积极自我的培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爱情|心理学:遇到了“灵魂伴侣”,才会出现这4种感觉
- |心理学:孩子对母亲的态度,反映了母亲真实的家庭地位和遭遇
- |厚道是装不出来的(好文)
- 宁可无言,也别话多(深度)
- |心理学:人到五十岁,哪怕再落魄,也要远离这3种“圈子”
- 心理学|8.2秒定律:判断一个人男人爱不爱你,初见时看他的眼睛就知道了
- 冷暴力|深度分析男生冷暴力的底层逻辑:为什么男人要通过冷暴力解决问题
- 活得通透的人,从不做这几件事(深度)
- |改变自己(深度好文)?
- 吕蒙正|修炼气场(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