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皮损P物质含量的检测】 目前,有关精神因素与银屑病的关系受到重视 。p物质(sp)是皮肤中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种神经肽,并被认为可能参与了某些炎症性皮肤病的病理过程 。为了探讨sp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了银屑病患者皮损区、非皮损区及对照组皮肤组织中的sp含量 。
文章插图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2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男13例,女12例;年龄20~52岁,平均29.4岁;进行期15例、静止期10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皮损及非皮损区皮肤标本均取自腹部,非皮损区皮肤离皮损区1cm以上,5例患者不同意取非皮损区皮肤 。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26.9岁;13例取自于腹部瘢痕切除术周围正常皮肤,1例为颈部皮肤纤维瘤周围正常皮肤,1例来自于腹部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皮损周围正常皮肤 。所有研究对象至少1个月内无内服药史,3周内无外用药史 。
(二)方法:
1.皮肤组织中sp提取:皮肤组织称重,按比例加入冷冰醋酸0.5ml,100℃水浴中煮10分钟,匀浆至见不到颗粒 。匀浆液移入离心管中,高速离心,上清液移入洁净瓶内,冷冻干燥,封口 。
2.皮肤组织中sp的测定:sp的ria测定药盒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理教研室提供,测定方法按药盒说明书进行[1] 。
3.统计学处理:方差分析 。
二、结果
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区sp含量显著高于静止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区(q值=4.730,p<0.01)、非皮损区(包括进行期和静止期患者,q值分别为4.838和4.514,p<0.01)和对照组(q=5.541,p<0.01),静止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区sp含量与非皮损区(包括进行期和静止期,q值分别为0.108和0.216,p>0.05)及对照组(q=0.811,p>0.05)无差异,结果见附表 。
三、讨论
近年来,皮肤组织中感觉神经末梢释
附表 银屑病患者皮肤组织中p物质含量测定(±s,pmol/g湿重组织)
组 别例数p物质对 照 组150.244±0.140银 屑 病 进行期皮损区150.449±0.240 静止期皮损区100.274±0.160 进行期非皮损区120.270±0.198 静止期非皮损区80.282±0.170 放的sp与银屑病的关系受到关注 。eedy[2]发现银屑病皮损区sp水平明显高于非皮损区及对照组皮肤 。但pincelli[3]的检测结果却发现皮损区、非皮损区与对照皮肤相比sp含量明显减少 。anand[4]的测定结果表明皮损区和正常对照无差别 。实验结果不一可能与病例选择、标本取自不同部位、标本处理及sp提取技术不同等因素有关 。我们注意到pincelli和anand检测的均是慢性斑块状银屑病皮损 。我们的检测结果发现进行期银屑病患者皮损区sp含量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皮损区,而静止期皮损区与非皮损区(包括进行期和静止期)及对照皮肤组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这提示sp有可能在进行期银屑病病理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银屑病患者活性氧代谢变化探讨
- 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部位粘附分子免疫组化研究
- 银屑病患者晨尿中表皮生长因子的检测
- 银屑病患者白细胞流变性和白细胞CD18表达及血清sICAM-1浓度的变化
- 银屑病和皮炎湿疹患者血清唾液酸的测定
- 银屑病伴蕈样肉芽肿一例
- 银屑病的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的初步探讨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脆性部位观察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析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44及CD54分子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