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笔之实 懂得藏锋、藏怒、藏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笔之实 懂得藏锋、藏怒、藏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用笔之实 , 特须藏锋 , 锋若不藏 , 字则有病 。 ”
诚然 , 写字如此 , 人生亦是如此 。
在这个光怪陆离、纷纷扰扰的时代 , 若凡事总是争强好胜 , 遇事不懂得收敛 , 吃亏的往往是自己 。
懂得藏锋、藏怒、藏言 , 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笔之实 懂得藏锋、藏怒、藏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
藏锋 , 低调做人 , 不恃才傲物
古语有云:“故木秀于林 , 风必摧之;堆出于岸 , 流必湍之;行高于人 , 众必非之;前监不远 , 覆车继轨 。 ”
凡事过于张扬 , 自作聪明 , 不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 还会给自己引来祸端 。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杨修天资聪颖 , 年少有为 , 却恃才傲物 , 自作主张 , 不懂得低调做人 , 最后被自己的小聪明丢了脑袋 。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笔之实 懂得藏锋、藏怒、藏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
有一次 , 曹操让工匠建花园 , 公园落成当天 , 曹操转了一圈 , 什么也没说 , 在门口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 。
工匠们一头雾水 , 于是就去请教杨修 。
杨修听后 , 笑了笑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 , 说明你们把门造大了 , 丞相不满意 。 ”
工匠们恍然大悟 。
曹操再去花园时 , 惊奇地发现门造小了 。
工匠们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
曹操表面上称好 , 可心里却十分不说 。
还有一次 ,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被困 , 进退两难 , 终日夜不安寝 , 食不下咽 。
一天 , 厨师给曹操送了一碗鸡汤 , 正好夏侯惇进来 , 请示今晚的口令 , 曹操随口说了句鸡肋 。
夏侯惇出了行军帐篷 , 撞见杨修 , 就告诉了他今晚的口令 。
杨修听后说:“你赶紧让士兵收拾东西 , 启程回朝 。 ”
夏侯惇疑惑地问:“此话怎讲??”
杨修解释道:“鸡肋食之无味 , 弃之可惜 。 如今 , 进不能胜 , 退又怕被耻笑 , 在这里干耗着 , 也没什么意义 , 过不了几天 , 丞相就会让士兵收拾东西 。 我只是让大家提前收拾 , 免得临时慌乱 。 ”
后来 , 曹操见军中上下都在慌忙地收东西 , 问清情况后 , 得知又是杨修自作聪明 。
于是 , 命人把杨修抓起来 , 以扰乱军心的罪名 , 把杨修杀了 。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笔之实 懂得藏锋、藏怒、藏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
很认同林语堂曾说过的一段话:
“聪明达到极顶处 , 转而见出聪明之害 , 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 。 ”
真正聪明的人 , 从不会四处张扬显摆自己 , 而是懂得藏而不露 , 低调做人 。
就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 , 看似平凡无奇的凡夫俗子 , 实则是内力深厚的武林高手 。
人活一世 , 终归要明白:锋芒不露 , 则事事顺遂;锋芒毕露 , 则寸步难行 。
做人的最高境界 , 无非就是:有才内敛 , 不恃才傲物 。 唯有如此 , 人生的大道方能一路顺遂、畅通无阻 。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用笔之实 懂得藏锋、藏怒、藏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
藏怒 , 收敛脾气 , 不做情绪的奴隶
《中华圣贤经》中记载:“急则有失 , 怒中无智 。 ”
真正聪明的人 , 绝不会被情绪左右思绪 , 而是懂得遇事沉着冷静 , 不急躁 。
二战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 。
有一天 , 陆军的部长斯坦顿愤怒地找林肯告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