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请放下“拯救者”的幻想
第二章:您的血管是否依然年轻
第三章:人体卫士 白细胞
电视、电影为我们构幻了无数的英雄 , 拯救者的形象人物 , 比如 , 孙悟空、蜘蛛侠、蝙蝠侠等等 , 在生活中你是否在无形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呢?
请放下“拯救者”的幻想
最近 , 有两位来访者很急切地寻求我的帮助 。两个人都是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 , 换了多位咨询师 , 失望之后 , 带着很大的期待找到我 。他们是看到我在电视上的访谈节目之后 , 对我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感 , 在他们的期待中 , 我是一个“更有能力”的“心理专家” 。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 , 我并不陌生 , 而且有很多的感慨 。
来访者与咨询师:受害者与拯救者?
先从来访者的角度说一说 。首先 , 促使来访者继续寻求某个咨询师的原因 , 是因为其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了咨询师的一些专业访谈或文章 , 唤起了他对咨询师的某种信任和期待 , 这使来访者对咨询师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理想化 。
其次 , 从咨询师的角度看 , 面对这样的来访者 , 咨询师会无意识地扮演一个权威的专家角色:过分小心翼翼 , 不允许自己有不够专业的表现 , 以免辜负了来访者的信赖和尊重 。这种感受就是咨询师被期待作为一个“拯救者”的反移情感受 。
这样形成的咨询关系 ,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受害者与拯救者 。这种关系 , 我们在很多神话故事和好莱坞六片中能够看到 , 如《哈利·波特》、《西游记》等等 。但我们知道 , 那只是科幻片或者神话 。
咨询师只是你的“合作者”
在心理咨询中 , 如果咨询师认同来访者的这种对一个全能拯救者的渴望投射 , 不知不觉地就会扮演一个“权威专家”或“全能的母亲”这样的角色 。直到有一天 , 发现来访者什么也没有改变 , 而咨询师自己也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无能甚至是自责 。这种情形下 , 有的咨询师开始“无意识地补偿”来访者:延长咨询时间 , 在休息时间无限制地接听来访者的电话 , 对哭访者的无理要求一再满足 , 直到来访者失望地离开咨询 。
所以 , 很多这样的来访看会换了一个又一个咨询师 , 是因为这样的“拯救者“咨询师一个个地破灭了 , 他们换来换去 , 还是在寻找一个“拯救者” , 但这终归只是—个幻想 。最终 , 得到治愈的来访者会明白—个事实 ,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的“拯救者” , 咨询师只是—个协助来访者自己理解自己 , 自已拯救自己的合作者 , 而不是拯救者 。
只有你自己 , 才是真正的“拯救者”
如果说真有“拯救者” , 那就是来访者自己了 。如果是这样 , 来访者就要开始如下一段艰难痛苦的心路旅程:重新体验一砷非常熟悉的失望、受伤、痛苦、愤怒、恐惧和抑郁的感受 。并且在咨询师的陪伴下 , 有勇气去体验 , 去感受 , 去理解和接纳这种痛苦和失望的感受 , 从而在心理上放弃对全能拯救者的幻想 。去哀悼和告别这种婴儿式的渴望和幻想 , 从而以一个成年人的心理能力来感受生命 , 来面对生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网购上瘾 如何避免网购“焦虑”
- 王难姑|成年人的“感情博弈”:你不主动,我也不会主动找你
- 什么是公元年份
- 成年人的“感情博弈”:你不主动,我也不会主动找你
- 女朋友带我见家长,结果却遇到了“假茅台”,幸好岳父没有责怪我
- 驾校二次收费套路多!济南推“一费到底”专治陪练、模拟考收费潜规则
- “80后”美女贪官,广交男友、生活腐化
- 职场人 如何听懂领导的“潜台词”
- 药物解压 都市人“压力山大”
- 每天让你的心理“卸卸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