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害怕被理解?( 二 )


但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够体验到“被懂得” 。精神分析学家Melanie Klein认为 , 在小婴儿刚刚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 , ta还没有学会用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自己 , 这个时候 , ta会通过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 来实现与母亲之间的交流 。
什么是投射性认同呢?简单来说 , 婴儿会将自己无力承受的情感投射给母亲 , 让母亲也产生和自己一样的感觉 。比如:通过无休止的哭闹 , 令母亲也感受到相似的严重焦虑 。
而一位“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 , 可以接收这份来自婴儿的“交流邀请” , 即使自身也受到了焦虑的影响 , 依然可以耐心、平和地哄好婴儿 。
在这个哄好婴儿的过程里 , 母亲包容并处理来自婴儿的负面情感 , 再将被妥善处理过的情感投回给婴儿;婴儿通过母亲的情感回应 , 感到自己也是可以放松下来的 。
在这种“投射-包容-内摄”的过程中 , 婴儿就会感觉“被理解了” 。
*被理解的反面 , 是被误解
有人曾说 ,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
而这种“宿命” , 其实也可以追溯到我们婴儿时期与养育者(母亲)的互动中 。
在上述过程中 , 母亲有时并不能够按照婴儿所期望的那样 , 接收并对情绪进行处理 。投射出去的情绪得不到包容 , 婴儿便会产生一种原始的、深层的“被误解感” 。
不仅如此 , 在个别情况中 , 来自婴儿的焦虑还会激发出母亲自身的焦虑 , 比如 , 对婴儿感到烦躁 。这种焦虑会影响到她与婴儿的交流 。母亲可能会打骂婴儿 , 或是为了不伤害到婴儿 , 而与ta保持距离 。
在这种情况下 , 婴儿从母亲身上回收到的 , 是比原先更加强烈的焦虑感 。这些经历积压过多 , 婴儿就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寻求理解 , 反而会让我受伤 。
值得注意的是 , 由于投射式认同是我们在人生早期唯一的交流方式 , 它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
如果婴儿时期的我们常常被理解 , 我们就可能在成人后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交流方式——懂得主动向他人寻求理解、也有能力去理解别人 , 因此 , 我们向更多深厚的联结敞开了大门;
相反 , 被误解的经历过多 , 则会令我们对本该愉悦的理解感产生抵触 , 也就从根本上断绝了很多深层联结的可能性 。
不曾有过一个好的养育者 , 确实会导致长大后我们对被人理解感到手足无措 。

为什么有的人害怕被理解?

文章插图

为什么有的人害怕被理解?

文章插图
在婴儿期被误解、造成创伤之后 , 我们在成年后就特别容易在关系里“作” 。这种“作” , 和前文中母亲的焦虑反应相似 , 有两大类表现形式:
一类是主动“作”——像文章开头的那位粉丝一样 , 你可能会变本加厉地与对方吵架、激怒对方 , 试图让ta放弃理解;
另一类就是被动“作”——即冷暴力、或拒绝再与对方联系 , 以逃离进一步被理解的可能性 。
最终的结果 , 都是关系的破坏——久而久之 , 那些有能力理解、也愿意理解你的人都被你推走了 。你总是感觉世界上没人懂你 , 可能是因为你早就切断了所有可被理解的通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